前有趙麗穎、李現等眾多明星的流量加持,后有眾多自媒體博主分享親身體驗,讓泉州蟳埔非遺簪花與“今生戴花,來世漂亮”的宣傳文案火爆出圈,在網絡上掀起了“簪花圍”熱潮。“簪花熱”的背后,不僅是人們對美的追求與體驗,更能體現出民眾對我國非遺文化的喜愛與傳承。各地游客慕名來到泉州蟳埔體驗拍照,強力帶動了泉州旅游業的發展,“非遺+文旅”也成為如今假期旅游新風尚。
“今生戴花來世漂亮”
“游客八點不到就到簪花店門口排隊,走在路上就有很多人在門口招攬生意,簪花阿嬤忙到連喝水的時間都沒有。”“五一”打卡蟳埔簪花的大學生游客小焱對記者說道。根據攜程平臺統計數據,隨著“泉州蟳埔非遺簪花”火爆全網,“五一”假期泉州旅游訂單增速位列全國熱門旅游城市TOP5,入境游訂單同比增長了100%。
除了“簪花熱”,央視《新聞聯播》《文化中國行》等多個節目的報道,以及電視劇《春色寄情人》的熱播,更是給泉州旅游帶來了前所未有的關注度。據記者了解,《春色寄情人》有關話題新媒體播放量超百億次,全國熱搜70余次,其中不乏和泉州相關的話題,如“和李現一起打卡泉州”“泉州春色打卡地圖”等,曝光量高達數10億次。而“泉州文旅認證趙麗穎簪花出圈”等相關話題更是頻頻登上全國熱搜榜,讓大家把目光紛紛聚焦到了歷史小城——泉州。
泉州是我國歷史文化悠久的一座城市,有山,有海,有豐富的文化遺產和歷史底蘊,“簪花”更是當地蟳埔村的特色文化之一。簪花,實乃中國古代佩戴頭飾的一種,通常由象牙簪固定在發髻上,再以鮮花或其他材料制成的花朵纏繞而成。蟳埔女簪發戴花的古老民俗被稱為“簪花圍”,距今已有兩三千年的悠久歷史。2008年,以“簪花圍”為代表的蟳埔女習俗被列入第二批國家非遺名錄。
在這個古老而又充滿魅力的傳統之中,泉州的非遺簪花文化蓬勃發展,成為當地文化旅游的一大亮點。隨著人們對泉州文化的熱情高漲,參與非遺簪花體驗活動的游客數量也呈現出了爆發式增長,達到了預期之外的水平。記者采訪了一些游客,他們紛紛表示,之所以選擇“五一”來泉州旅游,除了享受美食、探尋歷史文化外,更重要的是想要親身體驗泉州非遺文化的魅力。“在網上看到了關于泉州非遺簪花的視頻,覺得很美,所以特意來這里感受一下。”游客小焱表示,“非遺簪花融合了傳統工藝和現代審美,每一朵簪花都有著獨特的故事,讓人感受到了濃厚的歷史文化氛圍。”
“新中式”助推“簪花圍”
隨著“新中式”審美潮流的興起,傳統文化元素正逐漸被重新審視和賦予新的時尚內涵,“新中式美學”概念近兩年來也風靡全球、勁頭無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開始重新愛上傳統文化,并將其融入現代生活中。
這種審美趨勢助推了“簪花圍”在社交媒體上的火爆,吸引了更多的目光和關注,進而推動了泉州非遺簪花的發展和傳承。當地寫真店老板對記者說:“這幾個月,來簪花的游客大幅增加,尤其是‘五一’和周末。不僅有個人消費者,還有很多商家和設計師來找我定制獨特的‘簪花圍’產品,可見‘新中式’審美潮流對于傳統手工藝品的推動作用。”
同時,“新中式”潮流也是民眾對傳統文化審美的回歸和認同,選擇穿戴傳統民族服飾、戴簪花出游,也能展現出一種獨特的審美追求。
“我最近迷上了非遺文化,從泉州簪花到蠶絲團扇、漆扇再到梨花盤扣,我都體驗了個遍。”小焱告訴記者,在他們這些年輕人看來,非遺文化和傳統文化不僅僅是一種遺產,更是一種身份認同和文化自信的表達,“國潮”熱便是最好的證明。
“新中式風”成為一股消費潮流。在此風潮下,具有中式風格的簪花、非遺、古風、漢服等產業,可以完美納入這股風潮的一部分,因此很快便被接受、延伸。相關數據顯示,小紅書平臺上相關筆記已超45萬條,除簪花本身,非遺項目、攝影、打卡點等內容均占據高位。其后電商平臺也出現了大量簪花產品,已有月銷量破千的商家。
群策群力共筑“世遺之城”
泉州簪花熱潮的背后,離不開當地政府部門的全力支持和推動。泉州市政府通過多種方式,積極推動非遺簪花的傳承與發展,為其在網絡上的火爆提供了有力保障。
泉州作為中國優秀的歷史文化名城,非遺文化資源豐富,而簪花作為泉州傳統手工藝的代表之一,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然而,隨著時代的變遷,簪花等許多非遺傳統手工藝逐漸被邊緣化,面臨著失傳的危機。為了保護和傳承這一寶貴的非遺文化,政府通過各種方式,如舉辦文化節、組織民俗活動等,積極宣傳和展示非遺文化,吸引更多游客的關注。同時,政府還鼓勵當地居民參與旅游業的發展,提供相關培訓和支持,讓他們從中受益。
據了解,近年來,泉州市政府還出臺了一系列扶持政策,不僅對泉州簪花非遺文化保護好、傳承好,更是先后出臺海絲條例、內溝河條例、騎樓條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條例、文化旅游發展條例等法規政策,從立法層面將星羅棋布的世界遺產點長久保護好、利用好,為泉州建設“世遺之城”提供支撐。可以說,泉州政府在文化保護與傳承方面做得非常出色,“泉州的非遺保護做得太好了!”是各大社交平臺上關于泉州的旅游攻略中最常見的稱贊,這無疑是對泉州最大的肯定。
“來了之后才發現,這座滿城紅色的泉州,徹底改變了我對福建美食的刻板印象。姜母鴨、四果湯、牛肉羹、海蠣煎、潤餅,每一個都好吃又實惠。”慕名去泉州體驗簪花的博主加加表示,旅行中看到了許多志愿者,遇到了許多熱心人。在線上,許多游客也在抖音、小紅書、微博等平臺為泉州暖心服務和良好旅游體驗“點贊”。
當地文旅經濟取得“開門紅”的背后,不僅有全市群策群力,圍繞“文化氣”“煙火氣”舉辦的千場活動、系列暖心服務和優惠政策,還凝聚了眾多網絡達人、古城講解員、志愿者、熱心市民的無私奉獻、熱情服務,他們共同為泉州簪上了一朵朵“正能量之花”,更完善和更暖心的服務,既讓游客流連忘返,又為城市增光添彩。
應將“爆紅”變“長紅”
泉州文旅發布的數據顯示,2024年“五一”假期,泉州以“青春律動”為主題,策劃“來泉州·松弛一夏”系列活動及惠民措施300多項,文旅消費潛力不斷釋放,逛世遺,游古城,品美食,賞南戲,戴簪花,追“國潮”成為假日熱點。據測算,全市累計接待游客558.21萬人次,同比增長82.51%;游客旅游總花費50.6億元,同比增長146.83%;省外游客占比64.26%。接待游客總數量、增速及旅游花費增速均居全省第一。泉州的成功經驗表明,非遺文化與旅游業的深度融合不僅能夠為游客帶來獨特的旅行體驗,也為當地經濟社會的發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年來,“非遺+文旅”成為地方經濟發展的新引擎。許多擁有非遺文化的寶藏小城以其獨特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吸引著游客,如潮汕英歌舞、晉城司徒小鎮打鐵花、紹興嵊州竹編等等。這些傳統文化資源成為吸引游客的獨特魅力所在,也能夠有效帶動消費,使探索非遺成為旅行的亮點。從手工藝品市集到美食節,通過非遺,讓旅行變得更加豐富有趣。
然而,有相關專家指出,“非遺+文旅”帶來的熱潮也存在著一些問題。首先,一些地方在打造文化旅游景點時過于注重表面的“爆紅”,而忽略了對傳統文化的深度挖掘和保護。其次,由于過度商業化,一些地方的文化景點變得商業氣息過重,失去了原有的文化內涵,甚至破壞了環境和當地社區的平衡發展。最后,部分寶藏小城在追求短期經濟效益的同時,忽視了長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導致了“爆紅”之后的發展困境。
針對這些問題,該專家認為,非遺寶藏小城應當更加注重“長紅”而非“爆紅”。要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讓傳統文化成為城市發展的魅力源泉,同時要注重提升游客體驗,打造更具品質和深度的文化旅游產品,吸引更多有識之士前來品味,還要實行可持續發展戰略,平衡好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社區利益之間的關系,讓寶藏小城的發展能夠長久而健康地持續下去。
“在‘非遺+文旅’之風的吹拂下,擁有非遺文化的寶藏小城正在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然而,如何將這股熱潮延續下去,讓非遺寶藏小城真正實現由‘爆紅’到‘長紅’的轉變,仍然需要各方共同努力,才能實現文化旅游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該專家說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