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出一個好的煤砂罐,必須找準拉坯的圓心,手上的力道要掌握分寸,使罐體厚度均勻,形態美觀。”近日,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吳昌術一邊轉動著手中的煤砂罐泥坯,一邊對記者說。
廣西河池市羅城仫佬族自治縣是中國唯一的仫佬族自治縣,當地蘊藏豐富的煤炭資源。早在宋朝初年,當地人就開發煤礦,用煤炭來作燃料,燒飯取暖。明朝田如成在《炎徼紀聞》一書中說,仫佬族人“掘地為爐燃燒白炭”,白炭就是無煙煤。
由于鐵鍋等金屬炊具耐不住煤硫的腐蝕,用不了多久就漏底,無法再用,煤砂罐耐腐蝕,性價比高,受到當地民眾歡迎。
“煤砂罐是我們仫佬族特有的生產生活用具,價格便宜,耐腐蝕,大家用來煮飯,隔夜不餿。有時也用于儲藏糧食。在20世紀80年代以前,仫佬山鄉家家戶戶都有多個煤砂罐。”吳昌術說。
吳昌術的童年正處于煤砂罐發展的鼎盛時期,村里的煤砂罐作坊很多。14歲時,他跟著父親學習制作煤砂罐,不到19歲就熟練掌握煤砂罐的造型、制坯、煅燒、燒釉等技藝。他不斷創新探索,融合仫佬族文化特色,在煤砂罐生坯上刻畫各種花草圖案,造型美觀大方,頗受歡迎。
吳昌術介紹,煤砂罐種類很多,有用于燒熱水的高罐,煮飯的甕口罐、籬耳罐,炒菜用的橫柄扁罐、雙耳扁罐,蒸糯米飯用的飯甑罐等等,形狀各式各樣,功能各有側重。
但從20世紀80年代末期開始,隨著電子炊具、新型材料炊具普及,以及各種耐煤硫腐蝕合金鍋的出現,煤砂罐漸漸淡出羅城人的生活,當地煤砂罐作坊開爐生產的次數越來越少,有的甚至因年久失修坍塌損壞。吳昌術一度也放下制作煤砂罐這一營生,慢慢與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藝疏遠。
在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藝瀕臨失傳時,轉機出現了,在為保護傳承煤砂罐制作工藝,2012年5月,廣西把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藝列入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羅城縣也加大力度開展仫佬族文化挖掘、搶救和保護傳承工作,通過建新窯、完善人才培育機制等方式,讓不同時代的“手藝人”加入到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藝的傳承隊伍中。
吳昌術就是這些“手藝人”的代表,他在當地政府的鼓勵下,重拾煤砂罐制作的營生。當地政府在他家屋后的一片空地上,建起了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藝傳習基地。這個基地雖然略有些簡陋,但煤砂罐制作所需原料和工具,一應俱全。
今年已經70多歲的吳昌術,在這個傳習基地找到了人生的舞臺。他在這里用堅守點亮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藝的燈塔,用自己的雙手,保留著自己民族手工藝品的文脈。“現在,煤砂罐雖然不好賣了,但它的重要程度提高了,它是我們民族的手工藝品,是我們生活的一種文化記憶。”吳昌術說。
吳昌術最擔心的不是煤砂罐不好賣,而是當地年輕人不愿意學習煤砂罐制作技藝。“好不容易找到兩個青年愿意學,但他們做了又賣不出去,青年人要生活,只好外出打工。剛學會的煤砂罐制作技藝又生疏了。”吳昌術說,這也是他仍然堅守煤砂罐制作技藝傳承的原因。他希望,能有越來越多的青年愿意傳承這門手藝。
羅城仫佬族自治縣四把鎮是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藝的發源地之一,該鎮黨委書記黃光鋒表示,煤砂罐的制作和使用,在仫佬族傳承了數百年,不僅體現仫佬族民眾的創造力和接受、融合漢族文化的能力,也是研究仫佬族歷史文化的重要載體。
“煤砂罐不僅在仫佬族村寨流行,羅城的壯、漢、苗、瑤等族民眾也同樣喜愛。不僅仫佬族人會制作煤砂罐,壯、漢族民眾中也有主動學習煤砂罐制作的師傅,這體現了文化的認同和融合,增強了民族間的團結與和諧。”黃光鋒說。
黃光鋒表示,接下來,四把鎮將在保護好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藝基礎上,進一步改進煤砂罐品質和工藝,研發煤砂罐茶杯、餐具等日用品,以及旅游工藝品、紀念品,并通過建設青少年研學基地等方式,讓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藝走進課堂,讓這項技藝后繼有人,讓更多年輕人了解、喜愛煤砂罐。
吳昌術希望政府的重視能點燃煤砂罐制作薪火,讓他收到更多徒弟。他表示,有信心把仫佬族煤砂罐制作技藝發揚光大,傳承民族優秀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