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山幫技藝的傳承人是那些具有豐富經驗和深厚造詣的工匠,他們承載著香山幫建筑的傳統和精神,并致力于將這一寶貴的遺產傳承下去。
薛林根是一位擅長古建屋脊(如龍吻脊、哺雞脊、哺龍脊等)磚雕門樓和各種形狀的漏窗、泥塑人物、山水、花卉、飛禽、走獸等施工的技藝高手。多年來,他積極參與了眾多建筑修復項目,包括怡園藕香榭、西園湖心亭、西園大雄寶殿、太平山御碑亭、天平山高義園樂天樓、天平山曲廊、泥塑花漏窗、怡園大門外南側泥塑花漏窗、拙政園漏窗、常州文筆塔、東山紫金庵羅漢殿,以及張氏義莊親仁堂等因建蘇州博物館整體移建的建筑,太倉沙溪長壽寺唐式大雄寶殿和東山凝德堂。
薛林根的兒子薛東畢業于同濟大學建筑設計系,也加入了園林營造事業,繼承并發揚了家族的技藝。這樣,香山幫的建筑文化得以在一家三代中傳承下來,成為香山建筑文化的傳播使者。他們共同努力,致力于保護和傳承香山幫的建筑技藝,為后代留下了寶貴的遺產,并為推廣香山建筑文化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香山幫的保護與傳承
香山幫作為中國傳統建筑文化的瑰寶,承載著豐富的歷史和精湛的工藝。然而,隨著現代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和建筑風格的多樣化,香山幫的傳統技藝面臨著嚴峻的保護與傳承挑戰。
為了保護和傳承香山幫的獨特技藝,一系列的保護措施和傳承計劃得以展開。首先,重視香山幫技藝的保護與研究,成立相關的研究機構和學術團隊,通過深入研究、整理文獻和實地調查,對香山幫的建筑工藝和風格進行系統梳理和歸納,以確保其精髓不被遺失。
其次,積極推進香山幫技藝的傳承和培養新一代的建筑工匠。通過設立傳統建筑學院、舉辦香山幫技藝培訓班和徒弟制度等方式,培養年輕人對香山幫建筑的熱愛與專業知識,傳承技藝,讓這些寶貴的工藝不斷流傳下去。
此外,注重香山幫的保護與修復工作。對于已經受損的香山幫建筑,進行科學的修復和保護工作,注重材料的選擇、工藝的恢復,力求還原建筑的原貌和風格,讓人們能夠親身感受到香山幫的魅力與獨特之處。
同時,借助現代科技手段,將香山幫的技藝傳播給更廣大的公眾。通過建立香山幫保護與傳承的公眾號,分享香山幫的歷史、特點和傳統技藝,展示香山幫建筑的代表性作品和傳承人的故事,吸引更多人了解和關注香山幫,為其保護與傳承事業發聲。
通過深入了解香山幫的演變歷程、技藝特點以及與江南地區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的關系,我們能更好地傳承和保護這一寶貴的建筑遺產,同時也能將其價值和魅力傳播給更廣大的公眾,讓香山幫的建筑文化在當代煥發新的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