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大足石刻許多造像表面造型已模糊不清,與上世紀五十年代照片比較,發生了很大變化;甘肅慶陽北石窟寺露天造像目前幾乎損失殆盡;近十年來,我國古代城墻先后發生坍塌事件多達14次,僅平遙古城城墻就坍塌了3次。
“文化遺產保護工作急需實現從搶救性保護階段向預防性保護階段的跨越。”中國文化遺產研究院教授李宏松表示,一直以來我們都將“搶救第一”作為文物保護工作的首要原則,但我們搶救性保護的速度往往滯后于文化遺產的破壞速度,加之目前城市化進程加快,這種破壞速度也在進一步加快。
他指出,結構和材料是古代建筑物、構筑物和藝術品所賦存或依托的物質基礎。由于在長期自然營力和人為因素作用下,往往導致結構和材料性能的衰變直至失效和劣化,所以急需展開文物結構和材料劣化評價體系及預警理論研究,對文物實施預防性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