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社命名之初,本擬為中國建筑學社。顧以建筑本身,雖為吾人所欲研究者最重要之一端,然若專限于建筑本身,則其于全部文化之關系仍不能彰顯。故打破此范圍,而名以營造學社。”——中國營造學社社長朱啟鈐
營造學社簡介
中國營造學社是一個活躍于1930年代至1940年代專門從事中國傳統建筑研究和保護的民間學術組織。
中國營造學社以中國古建筑為主要研究對象,其名稱中的營造二字取自宋李誡所著《營造法式》一書,該書為中國最早的關于建筑規制與技術的專業書籍,在這部書之后營造二字就專指中國傳統建筑及其建筑技法和規范,中國營造學社之名即由此得來。
發展歷史
1925年,朱啟鈐與陶湘、孟錫鈺倡議并在京成立“營造學會”,與好友闞鐸、瞿兌之等人共同搜集散佚的中國古代營造古籍。1930年2月,“營造學會”更名為“中國營造學社”,并創辦《營造學社匯刊》,朱啟鈐擔任社長。
中國營造學社發軔于中國建筑學者在美國庚款資助下于1929年開始的關于《營造法式》的系列主題講座。后來漸成氣候,從松散的個人的學術講座發展成有組織的學術團體。營造學社成立之后,以天安門內舊朝房為辦公地點,營造學社內設法式、文獻二部,闞鐸系第一任文獻部主任。早期的營造學社發現并校對出版了宋李誡《營造法式》與明計成《園冶》。
營造學社法式、文獻二部后由梁思成和劉敦楨分別主持,分頭研究古建筑形制和史料,并開展了大規模的中國古建筑的田野調查工作。從1932年至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之間的短短5年中,學社成員以現代建筑學科學嚴謹的態度對當時中國大地上的古建筑進行了大量的勘探和調查,搜集到了大量珍貴數據,其中很多數據至今仍然有著極高的學術價值。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營造學社被迫南遷輾轉經過武漢、長沙、昆明最終落腳在四川宜賓的李莊。大后方的營造學社在及其艱苦的條件下堅持古建筑調查與研究,期間出版了大量專業著作。
抗日戰爭勝利后,營造學社遷回北京。但經歷了戰爭的蹂躪,作為一個民間學術團體,營造學社資金日漸緊張,學社的創辦者朱啟鈐也已經家資散盡,無力維繼,之后的很長一段時間內學社只能在朱私宅辦公,在社會上的影響日微,漸漸不為人知,于1946年無聲消失了。
學術貢獻
1930年代,凡論及宋以前的中國古建筑實例,都舉日本奈良唐招提寺金堂和法隆寺五重塔為例,沒有中國的實例。當時日本著名的中國建筑史家伊東忠太聲稱,“研究廣大之中國,不論藝術,歷史,皆以日本人當之較為適當”。這些日本人真是井底之蛙,大言不慚。
營造學社在成立之后的短短5年間,學社成員先后調查了全中國137個縣市,2783座各類古建殿堂房舍遺物,詳細測繪建筑206組,繪制了測繪圖稿1898張,經他們調查被重新發現的珍貴建筑遺物上起漢唐下至明清各歷史時期均有分布,整理出了清晰的中國古建筑發展脈絡。
許多現在名揚海內的珍貴古建筑如隋代趙州橋、遼代應縣木塔、薊縣獨樂寺、觀音閣均系中國營造學社成員經田野調查和詳細測繪研究而被人們重新認識的。從這一角度講中國營造學社作為一個民間學術團體對中國傳統建筑研究和保護所作出的貢獻是空前絕后的
營造學社用自己的行動為中國古建筑贏得了它應有的地位和昔日的榮光。
人才培養
營造學社不僅在學術上為后人留下了珍貴的資料而且也培養了一大批優秀的建筑專業人才。
不同于一般的學術團體,一般的人若想加入營造學社必須經過嚴格的考試,進入營造學社后還需經過專業訓練,這使得營造學社不僅僅是一個學術團體,同時更加像一所專門學校,因而培養了大量建筑專業人才,梁思成、林徽因、劉敦楨、羅哲文等許多建筑學界的重量級人物均出自中國營造學社門下。
作為我們文化遺產的一部分,中國古建筑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和藝術內涵。我們應該傳承中國古建筑的研究和保護工作,以保護和傳承我們寶貴的文化遺產。
通過深入研究古建筑的建筑風格、結構技藝、裝飾藝術等方面,我們可以更好地理解和珍視古建筑所蘊含的歷史價值和文化意義。同時,加強對古建筑的保護工作,包括修繕、維護和防火等方面,可以延續其歷史價值,讓后人能夠繼續欣賞和體驗古建筑所帶來的美好。
保護我們的古建筑不僅是對歷史的尊重,也是對文化傳承的責任。希望我們現在的建筑人,能接過中國營造學社等一批前輩的接力棒,共同努力,傳承和保護中國古建筑,讓其永遠流傳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