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名師堂書畫展暨第二屆師緣聯展在北京西城區琉璃廠大千畫廊美術館成功舉辦,參展的藝術家都師承名師,并在教育工作崗位上做出了突出貢獻。他們的畫作受到眾多觀眾的喜愛,同時也得到業內專家的認可,不僅在藝術教育上成效顯著,也為文化藝術的發展起到重要作用。西城區文聯常務副主席楊海森先生對這些名門藝術家及其優秀的書畫作品發表了看法。

北京市西城區文學藝術界聯合會常務副主席 楊海森
中國文物網:您如何看待名師書畫這個詞?
楊海森:徐悲鴻、王雪濤是眾人耳熟能詳的藝術大家,孫之俊、李智超、謝時尼也是在各藝術門類里做出了突出貢獻的領軍人物,他們的弟子容易被人稱呼為“名師弟子”,這些師承名師的藝術家作品也就被稱為“名師書畫”,因為他們的作品或多或少都有老師的風韻風格在里面,體現了名家風范。還有一種解釋,有些藝術家同時也是教育家,雖然他們的藝術造詣很高,但是他們在教育上的名氣更大,甚至超過了其在藝術領域的知名度,他們的作品也被稱為“名師書畫”。這些藝術家是藝術界內非常特殊的群體,在藝術上都有很深造詣,堪稱大師,更重要的是這些老師都是長期從事教育的工作,應該說桃李滿天下。他們通過筆墨把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推廣下去、傳承下來,我覺得這是名師書畫區別于其他藝術家及其作品的的重要部分。
中國文物網:您如何看待名師書畫在文化藝術發展中的作用?
楊海森:將“文化興區”作為西城區的“三大戰略”之一,就是希望能夠有多層次、多角度、更廣泛的人群參與到西城區文化建設當中來。在西城區文化藝術發展中,可以說“名師堂”名師書畫做出了非常重要的努力和工作,政府也會對名師藝術家的創作及其自發的藝術團隊予以支持。我們將在剛剛建設并投入使用的北京建都860年紀念館邀請組織更多的老師、更多的大師把展覽在那里長期辦下去,把更多優秀的文化藝術留在西城,留在百姓的眼中、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