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族馬尾繡,源自中國貴州水族地區(qū),是一種將馬尾毛融入繡品的傳統(tǒng)手工藝。制作時,先將馬尾鬃毛編織成線,再以此為支撐,覆蓋彩色絲線進行刺繡。這種繡法賦予作品獨特的立體感和光澤,圖案多取自自然與生活,線條流暢,色彩協(xié)調。
馬尾繡不僅是服飾裝飾,也是水族身份的象征,每件作品都體現(xiàn)了繡娘的匠心獨運。在現(xiàn)代社會,盡管面臨傳承挑戰(zhàn),馬尾繡的藝術魅力和文化價值正逐漸被世人所重視,成為連接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的文化紐帶。2006年5月,貴州省三都水族自治縣申報的水族馬尾繡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宋水仙,女,1966年6月6日出生,水族,三都水族自治縣三洞鄉(xiāng)板悶村人。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水族馬尾繡代表性傳承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曾入選2020“中國非遺年度人物”。
宋水仙出生于三都水族自治縣水族文化中心流傳地的三洞鄉(xiāng),自小跟隨母親學習制作馬尾繡,后嫁到了素有“馬尾繡之鄉(xiāng)”的三洞鄉(xiāng)板告村,師從水族地區(qū)著名的馬尾繡能工巧匠潘水英(潘水英為其夫的祖母)。憑著天生對水族文化和馬尾繡的熱愛,她制作的馬尾繡越來越好,不但針腳精美細膩、而且配色和諧、圖案古樸,受到大家的好評,成為當?shù)赜忻鸟R尾繡制作能手。
創(chuàng)新與傳統(tǒng)交織,煥發(fā)新生
在旅游熱開始興起的年代,水族馬尾繡就吸引了外國人的目光,很多外國人走街串巷收購馬尾繡老繡品。宋水仙親眼看到一個外國人花了500元錢就買到了一件有著200多年歷史的馬尾繡背帶。正是這次“偶遇”,讓宋水仙意識到保護馬尾繡的迫切性。為了留住民族文化的根和魂,宋水仙開始收集各種老繡品。宋水仙四處打工、省吃儉用,從不多的收入里拿出很大一部分來收集老繡品。她走遍了水鄉(xiāng)的村村寨寨、山山水水,在最窮和最需要錢的時候,她也舍不得賣掉任何一件馬尾繡繡品,咬著牙走過了人生最艱難的時候。通過近40年的積累,一年又一年,一件又一件,宋水仙收集了上萬件水族老物件,其中還包括“水書”作品、水族老銀飾、老銅鼓等。
宋水仙作為水族馬尾繡的傳承人,她在堅守傳統(tǒng)的同時,也不斷探索創(chuàng)新之路,將傳統(tǒng)技藝與現(xiàn)代元素相融合,使馬尾繡煥發(fā)出新的生命力。她的作品不僅保留了馬尾繡獨特的立體感和光澤感,還在設計上融入了現(xiàn)代審美和實用功能,使之更加符合當代人的生活需求。
在宋水仙的努力下,馬尾繡不再局限于傳統(tǒng)的服飾裝飾,而是拓展到了家居裝飾、時尚配飾甚至藝術品收藏等多個領域。她通過舉辦展覽、開設工作坊、參與國內外文化交流等方式,積極推廣馬尾繡文化,吸引更多年輕人學習和傳承這項技藝。
宋水仙的創(chuàng)新實踐不僅為馬尾繡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為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提供了借鑒。她的事跡表明,傳統(tǒng)文化并非僵化不變,而是可以通過與時俱進的創(chuàng)新,找到適應時代發(fā)展的新路徑,從而實現(xiàn)文化的傳承與繁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