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節,最好的消暑乘涼寶地,莫過于“東方小巴黎”哈爾濱。去哈爾濱消暑乘涼,又不能不去老道外步行街,就是道外區的中華巴洛克,在這里能感受到古老的百年老街上的異域風情。當然,這條老街也展示著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老街泥匠——楊富長工作室,就是一個強烈吸引你眼球的文化一角。
“老街泥匠”,長方形的木匾招牌古樸典雅,透著古老的文化韻味。對開的紫銅小門敞開著,熱情的邀請著往來游客。門旁懸掛著“楊富長工作室”的方形鐵扁,“紫砂雕塑,核桃雕刻”八個字無聲的介紹了泥匠老楊所擅長的手藝。
工作室空間大致二十平方米,門口有兩只蟈蟈在小籠子歡快地歌唱著,恰似演奏著迎賓的樂曲。室內兩側的博古架上,擺滿了紫砂壺、紫砂茶寵、紫砂動物人物雕塑,微型的核雕,還有黃楊木雕、小型的瓷器等藝術品。仔細觀賞,情趣滿滿,叫人愛不釋手。
熱情迎接我的老楊,緊忙放下手里的一塊紫砂泥,他身材清瘦頎長,頭發花白,面目清秀,目光和善。幾句簡單的問候和寒暄,我們就像老朋友一樣火熱的聊起來。坐在花梨木的茶桌前,品味著紅茶。我看著茶桌上的幾個小擺件,評價著它們的造型、技藝,老楊聽著,微笑著。面對我這個初識的“知音”,他毫不掩飾的打開了話匣子,說起他愛上紫砂雕塑核桃雕刻五十多年,轉眼就已經過了花甲有四五年,感嘆歲月悠悠、人生短暫。
他在這條老街附近出生,即使參加工作了也舍不得離開,離開企業工程師的工作崗位后,就又回來了,創建了屬于自己的這個工作室,一晃兒,在這里已經享受了十年的慢生活。每天看著擺放其中的一千多件藝術品,那么親切,每天都在和它們進行著悉心交流,它們是朋友,是手足,是親人。他和它們互相欣賞著,互相陪伴著,每天迎來旭日,送走夕陽。那些泥塑、核雕都是有靈性的,它們記載著世事的更迭,時代的變遷,傳承著一代代人奮進求索的人文精神。
老楊癡迷泥塑核雕,對造型藝術的執著,來源于他童年的興趣,來源于骨子里的藝術天賦,來源于父輩的文化熏陶。五六歲時,別的孩子去摔跤,去彈玻璃球,去追蝴蝶,去捉蜻蜓,他卻喜歡去看小花貓、大黃狗、大公雞、小雞仔、青蛙、小魚等小動物,蹲在地上,靜靜的看,一看就是半天,從心里喜愛它們,還自言自語和它們對話,這孩子從小就和大多數孩子不一樣。祖父喜歡核雕,一顆小小的核桃上,可以雕刻出各種小動物的形象和圖案,可以雕刻出小舟大船,宮殿軒榭。父親喜愛繪畫,閑暇時揮毫潑墨,旭日東升,猛虎下山,松鶴延年,喜鵲登枝,梅花傲雪,雅室蘭香。楊富長目不轉睛的看著祖父雕刻,看著父親畫畫,藝術的稟賦早已在小小的心靈中扎根。七八歲,他就拿起毛筆涂鴉,團起泥巴去捏泥人,拿起刻刀在桃核上雕刻。笨拙的小手逐漸變得靈活,“四不像”漸漸變成了栩栩如生的動物人物。
走進學堂后,他不僅用心讀書,他更下功夫去做泥塑做核雕,給小伙伴們捏泥人,做核雕,越來越形象,越來越得心應手。很快小學到中學,又去職業學院。雖然雖然在學院里的專業是工程技術,但是泥塑核雕一直是他最喜歡的專業。他把業余時間都用在了泥塑核雕上,用心揣摩,悉心鉆研,有祖父的耐心指導,他二十幾歲就成長為小有名氣的泥塑核雕能手了。
進了工廠,當工人,當工程師,搞泥塑核雕從不懈怠。他孜孜不倦,沿著藝術道路勇往直前。他傳承著傳統技藝,又善于推陳創新,從構思、造型設計,到下刀、動手,做到精雕細刻,精益求精。特別是雕刻人物、塑造人物,力求變現人物的精神世界。注重人物的神態、目光、動作等等細節。方志敏的目光堅定,齊白石的目光深邃,李白的神態風流倜儻,鐘馗的面目猙獰而嫉惡如仇。楊富長更喜歡用紫砂雕塑小動物、小物件,小貓、小熊、小兔,頑皮乖巧,一節樹枝、一根木樁,同樣自然精巧。經過幾十年的不懈努力,藝術榮譽接踵而來,哈爾濱市十大民間藝術家,黑龍江省工藝美術大師、陶瓷藝術大師、一級高級技師,省級非遺核雕藝術傳承人,多項榮譽稱號,金獎、銀獎,獲獎證書和獎杯閃耀著藝術的光輝。他的多件作品在國內、省內大型展覽上展出。定做作品的企業和愛好者絡繹不絕。
在老道外創建工作室后,他過起了悠閑而愜意的慢生活,每天迎來全國各地的游客,很多作品被游客購買收藏。老楊好客,更愛茶,每天香茶數杯,用紫砂壺浸泡、啜飲,與友人談天說地、頤養天年。他自己由衷地說:泥塑核雕就是我生命中的給養,愛上這手藝,也是我此生的命運。他不求大富大貴,只求精神富有、知足長樂,正如他的姓名“楊富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