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色彩鮮艷的布料做包裝,幾張袼褙紙支起骨架,再用棉花裹香,絲線穿過……經過幾道手工藝之后,一個精美的關中繡球就這樣呈現在大家的眼前。對于西安市未央區“關中繡球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并且是該技藝唯一一個傳承人袁娜來說,這樣的制作過程她早已爛熟于心。但這還不夠,在傳承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發展,是袁娜現在正在做,并且想要做好的事。
袁娜,西安市未央區“關中繡球制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會員,“阡陌拾憶”文創館創辦人。
關中繡球不僅僅是一種手工藝品,它還承載著豐富的歷史文化意義。在古代,繡球作為定情信物,常常出現在史籍和文學作品中。?例如,唐僧之母殷溫嬌曾在長安拋繡球于狀元郎陳光蕊,自此兩人締結秦晉之好。此外,唐懿宗時期朝中丞相王允的三女兒王寶釧拋繡球下嫁貧困的薛平貴為妻,這些故事都提到了繡球,說明繡球與陜西早有深厚的文化聯系。
關中繡球的制作技藝代表了陜西地區的傳統文化元素,其制作過程中融入了多種香料,不僅美觀而且具有實用性,能夠防蟲、提神醒腦等。這種手工藝品不僅是一種裝飾品,更是一種文化的傳承和表達。關中繡球的制作和傳承,體現了陜西地區對傳統文化的重視和保護。
關中繡球的傳承人袁娜自幼與“關中繡球”結緣,家中三代都致力于這一傳統手工藝的傳承與發展。
在傳承古法的同時,袁娜還從史籍、博物館中尋找靈感,制作出“五星出東方利中國”漢代織錦護臂、《千里江山圖》等文物同款作品,賦予繡球更多文化內涵。
“這款名叫《只此青綠》的繡球,靈感取自唐代著名詩人王維的《山居秋暝》,配色以《千里江山圖》作為設計藍本,主體使用桑蠶絲面料,以朱砂、雄黃等配件為輔,內裝鵝梨帳中香。”袁娜稱,自己會根據現代人的審美和需求,對“關中繡球”進行改良。外觀上采用光澤感更高的桑蠶絲進行制作,內在則以棉花裹香,將古人傳承千年的香方放入繡球當中,打造“中式香水”。
袁娜努力把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元素融入其中,讓更多人了解并喜歡上關中繡球。
袁娜不僅繼承了傳統的制作技藝,還通過不斷的學習和創新,將傳統工藝與現代審美相結合,創作出了一系列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繡球作品。她的作品不僅局限于傳統的繡球制作,還包括了手鏈、鑰匙扣、車掛、胸針、書簽等生活配飾,深受大眾喜愛。
袁娜的努力不僅讓“關中繡球”這一傳統手工藝品“破圈”,走向世界,也讓更多的人能夠通過這些小巧精致的繡球,將傳統文化帶在身上,通過日常的把玩,深入了解其所蘊含的中國傳統文化。她的作品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也成為了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使者,讓人們在享受美的同時,感受到傳統文化的深厚底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