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捻針線,匠人手指翻飛間,一顆顆小米粒大小的珠子似鑲嵌一般,躍然于絨布之上,這便是廈門珠繡。
廈門珠繡是一種采用玻璃珠與電光膠片為材料的刺繡工藝品。其技法有凸繡、平繡、串繡、粒繡、亂針繡、豎針繡、疊片繡等,作品呈浮雕式圖案,在光線照射下可呈現不同的色彩與光影效果。
發展歷史
1.起源追溯:起源于唐朝,鼎盛于明清時期,后解放后一度工藝失傳。
2.近代發展:20世紀20年代初期,一些華僑從海外帶回玻璃珠點綴的繡花拖鞋,廈門民間藝人受啟發開始嘗試制作珠繡拖鞋。之后逐漸形成規模,20世紀20-30年代,廈門大同路幾乎成了珠拖一條街。上世紀50年代,廈門將民間藝人集中起來,組建廈門珠繡拖鞋廠。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達到發展的高峰,產品遠銷亞歐美50多個國家和地區。但在20世紀90年代初走向衰落停產閉廠。2007年被列為省級非遺保護項目,2021年被列入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廈門珠繡傳承人
謝麗瑜
經歷方面:
1.她是土生土長的鼓浪嶼人。1975年,18歲的她進入當時的廈門珠拖廠工作。
2.經歷過廈門珠繡繁榮鼎盛時期,廈門珠繡曾是廈門兩大創匯大戶之一,產品遠銷亞歐美58個國家和地區。她參與設計了眾多珠繡佳作,如《鼓浪春潮》在全國工藝美術最高獎項“百花獎”首屆展覽和評比中獲銀杯獎,其設計的“水晶”牌珍珠拖鞋在首屆北京國際博覽會上榮獲金牌獎,“水晶”牌珠繡商標沿用至今。
3.20世紀90年代后廈門珠繡拖鞋廠倒閉,2007-2008年左右她重新拾起珠繡技藝,和同事一起讓珠繡重回大眾視野。
傳承方面:
1.2007年廈門珠繡被認定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省級項目,2021年廈門珠繡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2.近年來她和團隊致力于珠繡傳承,常奔波于各大高校、中小學甚至幼兒園,向青少年普及珠繡文化。
技藝及成就方面::
1.國家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高級工藝美術師、福建省工藝美術大師。
2.她認為廈門珠繡只能純手工一針一線繡制,技術與藝術同樣重要。
3.她帶領團隊不斷創新載體,設計開發出系列全新的珠繡作品,受到社會各界認可,有不少高端定制,其文創產品也成為傳播廈門特色文化的方式。
謝麗瑜―非遺傳承人
工藝特點:
1.材料:主要原材料為玻璃珠、電光膠片和絲絨等。
2.針法技藝:運用凸繡、平繡、串繡、粒繡、亂針繡、豎針繡、疊片繡等多種傳統工藝手法,繡制出具有淺浮雕式圖案。分全珠繡和半珠繡兩種,全珠圖案構圖嚴謹、密不容針;半珠圖案優雅秀美,清新悅目。
3.藝術效果:其藝術特點是珠光寶氣,晶瑩華麗,色彩明快協調,經光線折射又有浮雕效果。
謝麗瑜的珠繡作品以其新穎別致、富麗堂皇、光彩奪目而著稱,尤其是夜間穿著珠繡拖鞋,在燈光照射下,珠子熠熠閃爍,光彩耀人。她的作品不僅具有極高的觀賞價值,還具有深厚的文化意義,是對中國傳統刺繡技藝的一種繼承和發展。
廈門珠繡的發展
根據目前尚存的珠繡物件和技藝脈絡,考證出廈門珠繡技藝從明未清初開始未出現過斷層。
彼時,海外華僑回鄉探親帶回了用玻璃珠點綴的繡花衣物和配飾,廈門民間制鞋藝人從中獲得靈感,嘗試將玻璃珠用珠繡工藝呈現在鞋面上。
如今的珠繡不再局限于拖鞋鞋面,還延伸到服飾、配件、箱包等。而另一方面,為了讓這項技藝能持續穩定地傳承下去,(從2009年開始,謝麗瑜就和她的團隊將珠繡帶入高校,培養了大量技藝傳承者,其中進入第一梯隊的就有近20人。
謝麗瑜致力于傳承廈門珠繡這一非遺技藝。她堅守初心,通過精心教學與創作,將珠繡的精湛工藝與獨特魅力傳遞下去。其作品精美絕倫,吸引眾多目光,為廈門珠繡的傳承與發展作出重要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