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中國?何以文明?
這是中國人對來處應有的追問,更是中國人對未來應有的展望---
讓我們走進中國五千年歷史的現場,跟隨“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專家組知名專家的腳步,聆聽“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最高殿堂--中國社會科學院”大家學者的思想。從浙江良渚遺址到河南二里頭遺址、殷墟遺址再到四川馬王堆遺址和陜西豐鎬遺址,希冀“文明探源”、詮釋“何以中國?何以文明?”。既要探索中華文明的根脈,揭示中國文化的精神基因,更新中國文化的認知圖譜;更要深刻洞悉當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歷史文化邏輯,把握人類與世界文明的發展規律和大勢。
一、項目背景
2022年5月中央政治局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進行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中國考古學會理事長、“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王巍就這個問題進行了講解。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強調,“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對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發展的歷史脈絡,對中華文明多元一體格局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對中華文明的特點及其形成原因等,都有了較為清晰的認識。要同步做好我國“古代文明理論”和“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成果的宣傳、推廣、轉化工作,加強對出土文物和遺址的研究闡釋和展示傳播,提升中華文明影響力和感召力。
2023年6月習近平總書記出席文化傳承發展座談會并考察了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歷史研究院,在院內的中國考古博物館參觀了文明起源和宅茲中國專題展,了解新石器時代和夏商周時期重大考古發現。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認識中華文明的悠久歷史、感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離不開考古學。要實施好“中華文明起源與早期發展綜合研究”、“考古中國”等重大項目,做好中華文明起源的研究和闡釋。
二、院況簡介
中國社會科學院是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最高學術機構和綜合研究中心,現有哲學研究所、世界宗教研究所、考古研究所、歷史研究所、近代史研究所、文學研究所、經濟研究所等31個研究所,總人數4200多人,其中高級專業研究人員1676名,擁有學部委員57人、榮譽學部委員133人等一批在國內外學術界享有盛名、學術造詣高深的專家學者。院屬相關單位曾負責制定中國考古學的學科發展規劃,承擔中華文明探源及早期發展研究等國家重大學術課題。
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發展促進中心是經中央編辦批復成立的正局級事業單位,著力建設哲學社會科學和文化創新發展的國內外高端合作交流平臺。文促中心主要職責包括,參與國家文化發展戰略政策研究;做好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的闡釋和宣傳,推動中國學學科建設和中外文明交流互鑒;承擔哲學社會科學成果轉化,及民族文化研究和傳播體系建設;促進地方特色文化發展等。
三、項目特色
高端學習平臺:依托國家哲學社科殿堂--中國社科院、“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牽頭單位;
頂級專家講解: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領銜,“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參與專家為主授課;
沉浸式研修模式:跟隨考古專家“手鏟釋天書”,走進二里頭、良渚、馬王堆等遺址現場;
提升思維拓展格局:考古是一門“發現”的學問,根據現象挖掘證據,穿透歷史看清未來。
四、研修計劃
(一)研修課程
(二)踏查考古遺址(探源中華文明,走進古國時代與王朝時代)
考古遺址一、浙江良渚:實證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世界上同時期規模最大的城址。
考古遺址二、河南二里頭:迄今發現中國最早的王朝都城遺址,3700年前中國第一王都。
考古遺址三、四川三星堆:“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有文明無文字的青銅時代奇葩。
考古遺址四、河南殷墟:中國第一個有文獻可考、為甲骨文考古所證實的商代晚期都城遺址。
考古遺址五、陜西豐鎬:周禮的誕生地,中國歷史上第一座規模宏大、布局規整有序的城市。
專家師資:
王巍:中國考古學會原理事長、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國家“十五”到“十三五”重大科研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首席專家、執行專家組組長,三星堆遺址發掘考古咨詢專家組組長,《中國考古學大辭典》主編。第十二、十三屆全國人大代表。2022年5月在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中就深化中華文明探源工程進行講解。
宋鎮豪:中國先秦史學會名譽會長、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甲骨學殷商史研究中心主任,第十一、十二屆全國政協委員。主要研究領域為甲骨文古文字學、歷史文獻學和中國上古史研究,是中國甲骨文研究的領軍人物。
馮時:中國社科院學部委員、考古研究所一級研究員、博導,中國社會科學院古文字學學科帶頭人、中華文明與世界古文明比較研究中心副理事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古文字學和天文考古學,包括商周考古學、天文年代學、先秦史、古代思想史、歷史文獻學。
袁靖:第十三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科技考古中心原主任,“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專家組成員,復旦大學科技考古研究院院長,國際動物考古學會理事。主要研究方向為古代人類與動物的關系、古代人地關系、科技考古。
趙志軍: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專家組成員,中國考古學會植物考古專業委員會主任,兼任第二屆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專家委員會農業歷史與農業考古領域專家。主要研究領域為植物考古學。
馬勇:中國現代文**會副會長,中國社科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博導。主要從事中國學術史及儒家經學、近代中國思想文化史、中國文明史等方面的研究。專著有《中國儒學三千年》、《極簡中國史》等。
王仁湘: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邊疆民族與宗教考古研究室原主任。主要研究方向為邊疆民族考古,中國史前考古,史前彩陶研究,中國飲食文化研究。
杜金鵬: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夏商周研究室原主任。主要研究領域為夏商考古和中國文明起源,是夏代都城“偃師二里頭遺址”的主要發掘者之一。
唐際根:長期擔任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首席研究員、安陽殷墟考古工作隊隊長,南方科技大學講席教授。曾任中國殷商文**會常務副會長、中國考古學會夏商考古專業指導委員會常務副主任、中國文字博物館業務副館長。
徐良高:中國社科院考古所研究員、博導,現主持西周都城--豐鎬遺址和周原遺址的考古挖掘和研究工作,長期擔任豐鎬遺址考古工作隊隊長。主要研究領域為商周考古和考古學理論。
趙海濤:中國社科院考古研究所二里頭考古工作隊隊長、副研究員,主要從事夏商考古研究。主持或參與二里頭遺址多項重要發現,兩次獲選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
招生對象:
1、對中國文化/文明有深厚興趣,注重提升人文素養拓寬思想視野,具備較高學習能力的在職人員;
2、希望實地探索中華文明起源與發展脈絡、掌握權威和前沿的考古學成果,具備一定時間自由度的專業人士;
3、希望學會和掌握田野調查研究方法,能夠融匯貫通分析問題本質、洞悉趨勢方向,具備豐富管理實踐經驗的企業高管。
學習安排:
學習時間:學制1年,共6-7次課程、每次4天左右,每2個月授課1次。
學習地點: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考古博物館、浙江良渚遺址、河南二里頭遺址、殷墟遺址、四川三星堆遺址、陜西豐鎬遺址。
另外會不定期安排高端論壇、講座、讀書會、游學等學術交流活動。
結業證書:
完成規定課程學習并考核通過者,將頒發“考古中國.文明探源”高級研修班結業證書,并加蓋“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化發展促進中心”印章。
學習費用:
7.8萬元(包含學費、資料費;交通和食宿費用自理),資格審核通過者按照通知書要求繳納學費。
開學后不再辦理退學退費手續,按照自動放棄處理。
報名流程:
1、審核繳費:填寫報名表--發送至指定報名郵箱--審核通過者--發放《繳費通知書》--按要求繳納學費
2、錄取入學:完成繳費手續--發放《錄取通知書》--按規定要求報道入學
注:掃描添加招生老師微信,領取《報名表》
聯系方式:
咨詢電話:010-65210789,13911867517(同微信)
電子郵箱:Liuhongccph@cass.org.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