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北這片土地上,扎根了千年的民俗文化如同涓涓細流,滋潤著人們的生活。而在眾多傳統技藝中,剪紙以其獨特的魅力閃耀著光芒。此次非遺剪紙傳承人的尋訪之旅,央美非遺追跡社會實踐團的同學們來到了靖邊華月秀老師的剪紙工作坊,與華老師展開了一次栩栩如生的非遺剪紙之旅。
在華老師看來,剪紙不僅是手中的藝術,更是心靈深處的表達。她的作品承載著陜北的風土人情,使得每一幅剪紙成為了對生活的細膩觀察與探索。
個人簡介
華月秀,陜西省工藝美術大師,靖邊剪紙的代表性傳承人,四十余年來,她的藝術之路輝煌卓著,作品在《人民日報》《光明日報》等國內外多家媒體上發表三百余幅。華月秀的藝術成就得到了國際認可,出版了《中國傳承大師系列叢書——華月秀剪紙》及多部剪紙專輯,作品被中國美術館及多國博物館收藏。
她曾榮獲中國原創百花杯金獎等120余項榮譽,包括國際剪紙藝術展金獎和陜西民間文藝“山花獎”。作為“三秦文化優秀女性”與“陜西巾幗創業先鋒”,她積極推動剪紙藝術的傳承與發展,現任榆林市民間文藝家協會副主席及靖邊縣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華月秀用一雙巧手和無盡的熱情,塑造著陜西非遺文化的輝煌未來。
訪談記錄
您是什么時候開始接觸這項非遺技藝的?
華月秀老師:我從五歲時就開始跟著奶奶和母親學習剪窗花。我還記得有一個秋天,連續幾天的陰雨,我和家人圍坐在一起,母親專注地剪著窗花,神情專注而溫柔。她剪下一朵“掃田婆婆”,一邊插到掃帚上,一邊念叨:“掃田哩,掃地哩,掃掉田上烏氣哩,掃的風調雨順哩。”那一刻,我被剪紙的神秘色彩所吸引,也對民俗藝術充滿了好奇。母親和奶奶的作品猶如一扇傳遞美與文化的窗,打開了我對傳統藝術的認知。
您創作作品的歷程和獲獎經歷最主要的有哪些呢?
華月秀老師:我的創作之旅始于1979年,第一幅剪紙作品是參考常見的剪紙題材老鼠嫁女和神話故事創作出來的豬八戒娶親。這幅作品讓我初嘗了剪紙創作的成就感,隨后在1995年,我的第二幅作品發表在榆林報上。2008年,我經歷了一次難忘的機緣,中國美術館收藏了我的剪紙作品《老鼠嫁女》。在那一年,我的第一幅大剪紙作品《凱旋統萬城》也在人民日報海外版上發表。更讓我感動的是,瑞士文化基金會邀請我前往考察采風,創作出了一系列以瑞士為主題的剪紙作品。我的剪紙生涯中,首次參加安徒生剪紙大賽時獲得了銅獎,第二次國際剪紙大賽上創作的陜北題材《九月九》獲得銀獎,直到第三屆國際剪紙大賽上,我的作品《二月二》終于榮獲金獎。自2012年起,我也被評為榆林市突出貢獻專家,這都是對我努力的肯定。
您周圍了解這項非遺技藝的人多嗎?這項非遺技藝面臨的困難是什么?
華月秀老師:事實上,雖然剪紙在陜北這個文化氛圍濃厚的地方有一定的知名度,但真正深入了解這項技藝的人卻不多。最棘手的問題是傳承,因為剪紙是一項勞動密集型的藝術,學習的人少之又少。年輕一代對這項技藝的投入得不夠,這讓許多珍貴的技藝面臨失傳的風險。
您有沒有開設相關課程讓對剪紙感興趣的人來學習?您覺得怎么樣才能讓這項非遺技藝能更多地傳承?
華月秀老師:我確實開設了一些相關課程,面向不同年齡段的學員。通過這些課程,我希望能激發大家對剪紙的熱愛。傳承非遺不僅依靠個體的努力,更需要社會的重視與支持。從政府到學校,再到家庭,每一個層面都應關注到這一傳統技藝,才能讓它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機。
您的剪紙主題大多是關于哪些的?有什么特點?
華月秀老師:我的作品大多描繪陜北三邊地區的風土人情和民俗活動。剪紙這項技藝極為講究地域表達,體現地方的特色。從靖邊的剪紙窗花來看,它們往往纖細、空靈,仿佛能在人們的心頭蕩漾出無盡的故事。
您對這項非遺技藝有什么創新?對未來有什么展望呢?
華月秀老師:隨著時代變化,我希望把自己所看到和感受到的美好融合進剪紙藝術中。我期待將剪紙引入到更多的領域,比如衣物、餐具甚至是家具上,讓剪紙不僅僅是一種傳統藝術,而是生活中的一種美。我也在不斷嘗試創新,希望能以多元化的方式呈現剪紙藝術的無限可能。這不僅是對傳統的尊重,更是對未來的美好展望。
在今天的訪談中,我們深入了解了華月秀老師的卓越成就與非遺藝術的獨特魅力。她不僅是靖邊剪紙的代表性傳承人,更是用心血與創意播撒文化種子的藝術家。通過她的作品,我們感受到傳統與現代的交融,情感與技藝的碰撞。在未來,希望我們能跟隨華月秀老師繼續在剪紙藝術的道路上探索創新,為推動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發展貢獻更多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