睹喬木而思故家,考文獻而愛舊邦,見非遺而知中華。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著一個民族的精神與靈魂,其保護功在當代、利在千秋,新時代新征程上,不斷加大非遺文化的傳承、弘揚、守護、宣傳,才能讓非遺記憶“活”起來,重新煥發新時代光彩,凝聚民族復興偉力。農林村百子老龍燈正是重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7月26日,校區漢語言專業學生走進非遺百子老龍燈,與年近八十的非遺傳承人鮑寬海通過訪談的方式深入了解非遺。
農林村百子老龍燈不僅僅是迎接新春佳節一項傳統民俗,同時農林百子老龍燈的制作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可追溯至清朝光緒年間。每逢新春佳節,各自然村都組織本村的青壯年通過舞龍燈的形式來慶賀新年,祈愿來年五谷豐登、風調雨順,具有較高體育鍛煉價值和觀賞價值。龍燈在西湖鎮及周邊鄉鎮可謂形式多樣、種類繁多,有竹馬燈、板龍、滾龍、花燈、故事燈等,其中竹馬燈還被列入首批安徽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鮑寬海老先生首先向同學娓娓道來百子老龍燈的的由來歷史,大通手藝人俞恩選老先生在大通江邊為一商賈新房架設屋梁,看到鵲江龍舟競賽,心靈受到啟發,回家后約請幾位志同道合者,商定由其出資制作板龍,是年閏八月,故龍燈為十三節,且俞宅有千年銀杏樹一株,故龍燈冠名“俞郎沖百子龍燈”。老先生邊說邊熱情地向大家展示請龍燈所用的燈帖。
談及鮑老傳習百子老龍燈的契機,這位精神矍鑠的老先生頓時來了勁兒,臉上洋溢著抑制不住的自豪與熱情。他緩緩開口道:“我從小就對畫龍充滿了熱愛,信手拈來就能勾勒出一條栩栩如生的龍,那舞龍燈可不是簡單的會舞就行,還得具備扎龍燈的手藝和技藝。因此,當村里提出要組織舞龍燈活動時,我毫不猶豫地成了第一個響應的人。”
鮑老的眼神中閃爍著對事業的熱愛,仿佛又回到了那些年舞龍燈的美好時光。他繼續回憶道:“每當舞龍燈的那幾天,每晚都特別累,渾身上下都像是被掏空了一般,酸痛不已。但奇怪的是,只要第二天再舞起來,又是滿身精力,絲毫不覺疲倦。大概是因為舞龍燈這個事讓我們快活把,所以我們忘記了疲憊。”
他分享了自己在傳承過程中的一些實踐和體會:“我教他們扎龍燈、舞龍燈,告訴他們龍是中華民族的象征,是吉祥、繁榮和富強的標志。在舞動的過程中,要全身心投入,把對生活的熱愛和美好愿望都融入其中。”鮑老進一步強調了他對百子老龍燈技藝傳承的執著和決心:“雖然現在我已經年事已高,但我仍堅信,只要心中有愛,就能把這盞百子老龍燈傳承下去。我必須得讓更多年輕人知道,舞龍燈不僅僅是一種民俗活動,更是一種精神寄托,一種對生活的熱愛和追求。”鮑老表示:“我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讓百子老龍燈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橋梁,讓更多人了解并愛上這種民間藝術。只有讓年輕一代了解并熱愛自己的傳統文化,我們的文化才能得以傳承和發展。”
鮑寬海老先生對于王宇辰同學的到來十分喜悅,他感慨萬分:”你們這些年輕人才是百子老龍燈文化得以延續的力量,才是推動其走向未來的希望所在。”鮑寬海老先生熱切呼吁更多的年輕人主動去了解、深入學習并傳承百子老龍燈這一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他強調,每一位年輕人都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重要載體,只有通過大家的共同努力,才能使這項歷經百年風雨洗禮、承載著豐厚歷史積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得以永久傳承,并借助時代的發展脈絡,闊步邁向更為廣闊的舞臺,讓更多人領略到中華傳統文化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