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年68歲的劉細秀,從19歲開始當學徒學福船制造技藝,不僅掌握精湛的造船技藝,尤其擅長手繪制圖,其繪制的各種船型福船圖紙中,“猴獅式”“艨瞳式”“長艘式”已瀕臨滅絕。已傳到第22代,其中劉細秀是第20代的傳承人之一,也是寧德市唯一,全國唯三的其中一位國家級傳承人。
劉細秀親手打造了上千條“福船”,“福船”與他的人生緊密相連,不曾斷絕。為了保護和傳承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劉細秀將自己的精力主要投入在帶徒、造船等與“福船”傳承有關的事情上,幾十年不改。
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
福船制造采用固定的工藝流程。一是安豎龍骨;二是傍著龍骨兩旁釘“平底”,以增加面積不使船在航行中晃動,便于操作;三是配搭肋骨,用橫梁固定,其間還要安上矮座(俗稱“裝牛頭”)并行分艙,裝訂隔艙板,完成船的框架;四是釘縱向構件舷板(級船殼板),先釘中腹舷板(俗稱“紅水蛇”),再從船的底部向上裝訂舷板(俗稱“走馬”),舷板裝訂后,即裝蓋甲板及甲板邊緣,完成船殼;五是搭房,即船老大臺、臥室,做舵、做桅、做帆車、錨車等;六是油灰工塞縫、修灰、油漆上畫,完成全船。
而真正讓福船航行天下的,當屬“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水密隔艙,就是將船艙以隔艙板分隔成彼此獨立且互不透水的若干艙區。其優點是分隔成若干艙的船舶在航行中萬一破損一兩處,由于船舶已被分隔成若干個艙,在航行中一兩個進水的船艙不至于導致全船進水而沉沒。由于船舶被隔板層層隔斷,厚實的隔艙板與船殼板緊密釘合,隔艙板實際上起著肋骨的作用,簡化了造船工藝,并使船體結構更加堅固,船的整體抗沉能力也因此得到提高。
擇一事,終一生
“現在水密隔艙技藝的傳承人只有十幾個了,大多數都是上了年紀的老傳承人了,年輕的傳承人不多了。”作為老一輩傳承人,劉細秀希望有更多年輕人對這個老祖宗的寶貴技藝感興趣,把它學習傳承下去:“‘福船’對于我們的意義遠非一條船那么簡單,我們有非常多的流程,包括豎龍骨、安龍目、釘斗蓋、下水等,每一個都有我們的寓意,這也是我們的文化,我們的根,我們一定要傳下去。”
“擇一事,終一生”。古老的木船見證著歷史的變遷,也見證劉細秀老師這樣的一群非遺傳承人。他們一頭扎進光陰里,終日沉寂于木屑之間。制作圖紙,敲打船木,定骨涂漆,用雙手守護世遺技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