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的洛陽,是一個如夢如幻的洛陽,一個萬國來朝的洛陽,一個令無數人念念不忘的洛陽。曾經的老城,是一個繁華熱鬧的老城,一個煙火市井的老城,一個承載著無數洛陽人文化根脈記憶的老城。
對于老城來講,因文旅而出圈,成為風口之上的“網紅”。所幸,老城從未敢有任何懈怠與傲慢,而是居安思危,一直在躬身前行,努力探尋變“網紅”為“長紅”、變“流量”為“留量”的新文旅的可持續發展之路。
全面發展“人民文旅”,力量之基在于人民,文旅的持續火爆,離不開老城人民的共同努力,這一點毋庸置疑。但是,結合老城的歷史文化經濟現狀,未來如何能夠成為新文旅行業的引領排頭兵,也是老城一直在思考和實踐的重要議題。
個人以為,老城區未來要走好“人民文旅”之路,核心在于打造古都文化體驗區。
首先,要變“旅游體驗”為“生活體驗”。
“漢服+洛邑古城”持續出圈,背后是漢服周邊業務的繁榮,實質上還是一種以景區“旅游體驗”為主的初級文旅業態。去年以來,老城一直在著力提倡讓游客走進洛邑古城,從“看景人”變身“景中人”,沉浸式體驗古城韻味。那么,如果從迭代的角度來講,可以重點升級迭代為打造“生活體驗”:來到洛陽老城,你不僅僅是游客,更是一個體驗者,打破走馬觀花的旅行刻板印象,深度感受老城的人間煙火氣。還原最真實的古都生活場景,讓走進老城的每一個人可以行走在歷史之中,吃住行游購娛,皆是“老城味道”。而這一切的“生活體驗”將組合成一個完整的、多元的、沉浸的,后勁十足的“老城印象”,構成獨一無二的古都文化體驗區,吸引眾多游覽者成為古都文化生活的體驗者、參與者甚至于定居者。那么,老城將會真正成為一座“活著的煙火古城,行走的文化范本。”
其次,要打造“活著的煙火古城,行走的文化范本”。
在老城,可以盡享穿越自由,多處打卡場景、不同朝代不同款式的精美漢服讓人應接不暇。
在老城,可以暢游人間煙火,品特色小吃、看漢服展覽、聽Livehouse。
在老城,可以慢享自在生活,一場非遺體驗,一個小憩下午,一場說走就走的citywalk,一切都不必著急。
在老城,九街十八巷七十二胡同街巷肌理保存非常完整;在老城,散布著許多歷史課本里可以讀到的歷史遺存。所以,未來能夠賦予老城文旅生機延綿、后勁十足的一定是厚重的文化,各種文化IP、豐富的歷史故事、以及多彩的非遺手工藝等,這些都是拂去塵沙之后,可以照亮老城文旅未來的一件件寶貝。
但是,伴隨著老城文旅的火爆,我們也看到一個嚴峻的現實,那就是,面對曲折深幽的街巷,發展難。那么,如何尋找到一種能夠適用于古城歷史建筑的相容使用模式,是亟待思考尋找答案的重要問題。
怎樣修舊如舊,在不傷害古城的基礎之上,在老舊的殼子之內塑造充滿文化韻味、藝術審美的內容,植入年輕化時尚化的業態,探索之路還很艱辛而漫長。
我們看到,老城已經做的、正在做的、未來要做的,共同構成了無限豐富的古都文旅新體驗、多元新業態,文化、歷史、經濟、群眾需求前所未有的相互融合。我們要做的便是持續創新,不斷在實踐中總結出新的經驗,將老城打造為“活著的煙火古城,行走的文化范本”,讓“老城模式”領跑全國。
最后,要賦能傳統文化,追求年輕表達。
在老城,厚重歷史與傳統文化是挖掘不盡的巨大寶庫,應當用現代、時尚、年輕化的表達為它們賦能,經過精心“包裝”,為其注入全新的活力。
以非遺為例,老城區有著豐富的非遺資源,應大力推動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相連接,讓非遺活起來、火起來。例如引入全新藝術審美概念包裝與設計打造非遺文創、非遺紀念品,使其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需求和生活方式;或是將非遺表演藝術與現代科技融合,如用AR、VR技術重現非遺場景;還可以通過打造非遺主題旅游線路、非遺文化節慶活動、非遺工坊體驗游等形式,將非遺元素融入旅游產品的各個環節,等等。
最近,欣聞老城區率先成立團隊,全面打造老城文旅的全媒體矩陣和全員自媒體團隊,由此也更加讓我們看到老城區發展“人民文旅”的堅定決心和先行之路。
“人民文旅”,人人參與,才有可能人人受益,讓文旅發展和經濟發展與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向往深度融合,“人人都是參與者、人人都是從業者、人人都是宣傳者、人人都是受益者。”
人民文旅為人民、人民文旅靠人民、人民文旅惠人民、人民文旅聚人民。我們堅信,老城的“人民文旅”之路,必將走的更堅定、更火爆、更鮮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