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名泰,廣東汕頭人。師從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盧芝高大師,現為潮州嵌瓷區級代表性傳承人,廣東省工藝美術師,汕頭大學淑德書院潮汕非遺實踐基地導師,廣東建設職業技術學院客座導師,潮州市美術家協會會員,潮州市工藝美術協會會員,潮州市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
潮州嵌瓷歷史
2012年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潮州嵌瓷歷史悠久,早在明代萬歷年間就已經在民間使用。舊時民間雕塑處于興旺時期,開始用瓷片剪裁成簡單的花卉鑲嵌在建筑物上。清代,潮汕各地蓋祠堂和建”四馬拖車“等豪宅民居風盛,裝飾于建筑物之上的嵌瓷工藝隨之有了進一步的發展。以灰塑為基礎,利用經過剪裁的瓷片作表面裝飾、嵌貼出各種圖象的工藝,稱為“嵌瓷”。
該工藝始于明代,至清代而日臻完美,成為潮州民居特別是祠堂建筑的重要組成部分。嵌瓷雖長年經受風雨洗禮而光采依舊,被譽稱為“永遠亮麗的民間造型藝術”潮州嵌瓷俗稱貼饒或扣饒,是廣東潮汕地區的三大傳統建筑裝飾藝術之一,也是傳統文化中稀有的特藝品種。以繪畫為基礎,運用各種彩色瓷片剪裁鑲嵌表現形象的建筑裝飾藝術。是建筑物的裝飾品或供欣賞的擺設。被譽為“永遠亮麗的藝術”。
潮州嵌瓷的發展
嵌瓷是利用廢瓷片嵌貼在建筑物屋脊,墻體,達到裝飾目的一種傳統民間美術。嵌瓷有圓雕,浮雕,平面裝飾等幾種形式。在明末才出現,有三點成因:
一是潮汕地區經唐、宋、元、明的歷史變革,歷史悠久,物產富庶,人文薈萃,文化昌盛,民俗風情日益豐富,為嵌瓷裝飾藝術的產生提供必要條件。
二是潮汕平原多屬南亞熱帶季風氣候,海洋性氣候明顯。光照充足,雨量充沛。同時,地方特色濃郁的潮州木雕在技法上嫻熟細膩,主要用于民間建筑室內裝飾,可是木雕不宜暴冷暴熱和干濕不勻,因此,它只宜作為室內雕刻,不適合室外裝飾,這樣使嵌瓷具有木雕不能代替的功能。
三是在明代以前,陶瓷的色彩是比較單調的,只有發展到明代,特別是嘉靖,萬歷時期,出現了“五彩瓷”。為陶瓷裝飾開拓了新天地。嵌瓷需要豐富的色彩,彩瓷工藝的發展為嵌瓷產生提供必備條件。
潮州嵌瓷藝術特點
嵌瓷,分為平嵌、浮嵌、立體嵌三種類型,俗稱“激饒”或“貼饒”。這是一件工繁藝細的活兒,要以繪畫為基礎,采用色彩斑斕的瓷片為原料,需經敲制、剪裁、鑲嵌、粘接、堆砌等各道工序,講究構圖、造型、色彩、層次、神韻等按照這種分類方法,屋頂一般三種方式都會運用到。隨著新時代的到來,也有用這三種方法各自做成工藝品的,精美絢麗,回味悠長。嵌瓷色彩艷麗奪目。嵌瓷工藝美術作品久經風雨、烈日暴曬而不褪色,在年降雨量大、夏季氣溫高且常有臺風影響的濕潤地區是其他工藝品無法替代的。
潮汕嵌瓷應用金木水火土五行色彩搭配的原理,衍生出無數的過渡色,色彩極其豐富。氣勢恢宏。嵌瓷藝術風格獨特,布局構圖氣勢雄偉、勻稱合理,線條粗狂有力,設色對比強烈、鮮艷明快,和諧統一。嵌瓷往往作于建筑最上端,體量龐大,絢麗奪目,給人一種敬畏之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