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2018年朱巖石先生于“中國古代都城考古新發現”國際學術研討會期間,接受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城墻記憶”數字化項目組采訪內容的節錄。朱巖石先生接受采訪現場照采訪人:請問您是哪里人,生活、工作的城市是否有城墻遺址?
朱巖石:我就生活在北京,也出生在北京。北京也有城墻。
采訪人:您有關于北京城墻的記憶嗎?朱巖石:實際上北京的城墻,在我小時候已經支離破碎了,都拆得差不多了。所以我對于北京的城墻并沒有一個非常完整的記憶,但是殘存下來的一段一段的城墻,還有一些城門遺跡,在我兒時的記憶里還有。北京更早一些的包著磚的土城墻,我們小時候稱為“土城”,那就是元大都的北城墻。在孩子的眼里,元大都的北城墻好像一個小山一樣。那時候我們還跑到上面去玩過。那時候都是郊野,在孩子的眼里非常高大。元大都的北城墻(圖源:網絡)采訪人:在您看來一座古城墻對一座城市來說意味著什么?朱巖石:城墻分兩種,一種是在地面上我們能看得到的,還有一種是已經淹沒到地面以下去了。在地面以上的城墻,對于古城來說,它是給人印象最深的一個標志物。沒有城墻的城,就不能稱為古城。所以城墻對于人來說,應該是古城的一個標志物。地面下的古城,有一些已經完全沒有任何痕跡了。但是我們要找這些古城,做標志物去衡量它,實際上我們很多時候都是在找護城濠、道路、城門,這里邊最重要的就是城墻。找到了城墻,古代的城址就被確認下來。所以說城墻對于人們記憶當中的古城,對于我們研究當中的古城,都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采訪人:您對南京城墻是怎樣的印象?朱巖石:固若金湯,虎踞龍蟠。朱巖石老師2017年4月蒞臨清涼山石頭城遺址發掘現場指導
采訪時間:2018年11月12日采訪地點:南京大學仙林校區圖書館 采訪人員:翟森森、孫瑋琪
【后記】即便在會議行程緊張、休息時間有限的情況下,朱巖石先生依然慷慨地接受了采訪,用那富有感染力的聲音,向我們講述了他與古城墻的不解之緣。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和獨到見解,為我們揭示了古城墻背后的歷史與文化價值,讓我們對它們有了更加深刻的認識和理解。而那些關于城市考古的記憶與故事,將成為人類共同的文化財富,激勵著后來者繼續探索和保護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