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春燕,女,1993年12月生,山西省運城人士,碩士研究生,中級工藝美術師,山西省永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灰纈技藝和絞纈技藝第五代代表性傳承人,永濟市民間工藝美術家協會會員,陜西省民間文藝家協會會員,多次參加運城市舉辦的非遺文化交流與展覽活動,曾參與2018年青出于藍第二回傳統染纈技藝傳承人對話;2019年9月參與了文化和旅游部舉辦的“一帶一路”甘肅非遺展演及非遺扶貧就業工坊項目在濟南市百花洲傳統工作站的推介活動;2020年6月接受永濟廣播電視臺的采訪-讓傳統手工印染煥發新光彩。2021年10月參加了文旅部、教育部、社會保障部舉辦的“南通大學第九期藍印花布印染技藝研修班”;2023年8月于永濟美術館舉辦了個人藝術展暨非遺成果展,由市文旅局主辦,市委宣傳部指導;2023年10月參加了由陜西省文聯主辦,省民協、華商傳媒集團承辦的第五屆陜西民間工藝品博覽會。
所獲榮譽:作品《合·蓮》入選中韓建交30周年學人學者國際藝術交流展,2022.8;作品《二十四節氣》榮獲“海寧家紡杯”·2022中國國際家用紡織品創意設計大賽,評審團獎,2022.8;第五屆(大連)國際文化旅游產業交易博覽會“中游杯”創新大賽,銀獎,2023.7;”鴻山杯”首屆巴蜀扎染文創設計大賽,技藝原創類優秀獎,2023,10.
(1)織物印花技藝——灰纈
山西永濟灰纈技藝以傳承家族技藝為基礎,其工藝主要在素棉布、素麻布等面料上進行防染印花,染材以植物染料(藍草)為主,技法是灰纈技藝。工藝流程首先將胚布進行預處理、精煉以及植物染料的提取;設計制版;刻板(在牛皮紙上鏤空雕刻出預先設計的圖案);刻板刷桐油防水處理;調制藥灰(防染漿);將刻板平鋪在胚布上刮抹藥灰進行防染;再進行入缸染色,布下缸20分鐘后取出氧化、透風30分鐘,一般經過6至8次反復染色,使其達到所需顏色;再將其拿出在空氣中氧化,晾干后刮去防染漿粉;最后進行洗滌、晾曬、熨燙等手段展現出面料的藍白花紋。傳統的圖案有鳳戲牡丹、連年有余、平安富貴、麒麟送子等,具有一定的象征性意義。灰纈技藝制品主要應用于服裝面料圖案、桌布、包袱、被套、坐墊、圍巾、頭巾、門簾、布包等產品。
(創新)傳統防染漿為黃豆粉和石灰,此防染漿很受環境的影響,干后不免會有裂紋(還易脫落),顏料滲入,會影響團案的完整度,失敗率高。其次黃豆粉和石灰做的防染漿難免會有微小顆粒,遇到精巧的刻板很難完整的透過空隙漏印在布面上,完成度不高。最后灰纈一般是以靛藍為染料常溫染色,顏色都在藍色系列里波動,基本沒有其他色系,顏色單一選擇性小。而且還有一個原因是傳統防染漿不可經過高溫蒸煮(一般染材色素的提取都要經過高溫)。為更好讓灰纈技藝在當代發展,現針對防染漿進行改良,具有防印染性能好,覆蓋力強,耐高溫,成功率高的優點,可直接通過煮染進行多色印花。
(2)織物印花技藝——絞纈
絞纈工藝的中心環節是扎結。扎結技法主要有縫扎法、捆綁扎法、打結扎法和器具輔助扎結法等。由于扎結方法不同,在織物上形成的花紋和風格也不盡相同。絞纈技藝的面料主要為素棉布、素麻布等,染料包括植物染材(生活中大多數的花草與中藥材等)、礦物染料、動物染料以及合成染料等。
其工藝流程首先是將胚布進行預處理、精煉以及染料的提取;設計圖案;在胚布上進行捆綁、扎結、縫制等絞纈技法使得面料呈現出不同的花紋;再進行染色;染色完成后進行固色晾干處理;再進行拆纈(把捆扎的花紋呈現出來);最后進行洗滌、晾曬、熨燙等手段展現出面料的最終效果。其次絞纈制品的色澤層次、暈紋肌理以及輪廓清晰度等效果,直接與扎染技法的松緊程度、染料濃度、染色時間、溫度等密切相關。
(創新)對于絞纈藝術的認識和理解,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都將其局限于“傳統工藝”的范疇,但隨著現代紡織業及紡織印染技術的快速發展,傳統絞纈的“生產屬性”實際上早已弱化,而其“藝術表現屬性”卻日漸強化,絞纈和很多傳統工藝一樣事實上已經發展為“藝術表現的方式與技法”。但傳統絞纈技藝在藝術創作上存在局限性,細致圖案往往“扎”不起來。此次創新將扎結和繪畫的結合讓傳統絞纈的表現形式更加豐富,可以繪出更加復雜多樣的圖案,具象形態也更易把控,這使得絞纈的創作突破了傳統技藝的局限,畫面主題更為細致,也擁有更絢麗多彩的顏色,創作變得更加自由。其繪畫技法多運用于主體物細節的刻畫和上色環節。染色部分在除了傳統技法也加入了潑染法(與國畫中的潑墨法相似),畫面層次更多,視覺效果更為豐富。
裝飾畫(藝術作品)
作品名稱:《九色鹿》尺寸:160×40cm
材料:棉質面料工藝:灰纈
染材:藍靛泥
作品說明:以敦煌壁畫九色鹿故事為創作題材進行設計,整體圖案以線造型,適時斷刀,作品打破以點、面為主的傳統刻版模式。以線造型的灰纈圖案較傳統圖案多了一份嚴謹和現代,也為灰纈圖案的設計提供了一份創新思路。
作品名稱:《合.蓮》尺寸:82×82cm×2
材料:真絲面料工藝:絞纈
作品說明:作品以真絲面料為基材,用扎染技法進行縫制捆扎,展現出靜夜中搖擺的百合花與荷花。表現出在黑暗中清廉、潔身自好、積極向上的精神。
作品名稱:《更上一層樓》尺寸:160×160cm
材料:純棉面料工藝:絞纈
作品說明:作品以山西鸛雀樓為創作元素,用扎染技法進行多次縫制捆扎染色,以自然風光情景表達借景抒情的詩歌文化。背景以夸張的色彩營造“白日依山盡”的氣氛。畫面不同姿態的鸛雀環繞著主體物由近及遠布局,拉開畫面的空間感,表達“更上一層樓”情感。將黃河作為“天空之鏡”,在水面映襯出倒影,形成夕陽下天水一色的意境。
作品名稱:《更上一層樓》尺寸:80×160cm
材料:純棉面料工藝:絞纈
作品說明:作品文字內容為唐代九首鸛雀樓詩歌的末句,分別是盛唐時期王之渙的《登鸛雀樓》、暢諸的《登鸛雀樓》,中唐時期殷堯藩的《和趙相公登鸛雀樓》、耿湋的《登鸛雀樓》、李益的《同崔邠登鸛雀樓》,晚唐時期馬戴《鸛雀樓晴望》、張喬《題河中鸛雀樓》、司馬扎《登河中鸛雀樓》、吳融《登鸛雀樓》。作為黃河古渡口的蒲州,自古以來就是文人墨客西行東往的重要渡口與匯聚之地。面對滔滔黃河,天塹飛度,難免激發起詩人的人生感悟與創作熱情,可以說“鸛雀樓”為這些身處“黃河古渡”,心處“人生渡口”的文人墨客們提供了一個抒發情感的“宣泄口”。因此,“鸛雀樓”是山西詩歌文化的延伸與組成。九首唐詩見證了中國獨特的登高詩歌文化。
作品名稱:《夢回西廂》尺寸:160×160cm
材料:純棉面料工藝:絞纈
作品說明:選取山西蒲劇《西廂記》中鶯鶯賴柬的情節,借鑒蒲劇中舞臺形象、人物造型與表演身段,進行重組構思。畫面的敘事性較強,鶯鶯寫詩箋約張生跳墻相會,卻不想紅娘在場,臨時變了主意并責備了張生。主畫以人物造型張生和崔鶯鶯為主體,紅娘為輔,人物造型生動,女士的羞怯,男士的儒雅盡顯畫面。人物背景為太湖石、芭蕉、長亭,太湖石為書信中的約定地點,芭蕉葉與長亭預示后來張生與崔鶯鶯的離情別緒。作品意在以絞纈技藝表現民間戲劇的朦朧之美。
作品名稱:《二十四節氣》尺寸:50×40cm×24
材料:真絲面料工藝:灰纈、草木染
作品說明:作品將二十四節氣的優秀民俗文化提取、精煉做出現代創意圖案,與24種草木染材結合,以傳統灰纈技藝在棉布絲綢上進行創作,利用24種植物進行染色,制作出24幅作品。不僅賦予了草木染新的文化內容,也讓二十四節氣有了新的載體,加強了民俗活動文化內涵,具有很好的傳統文化傳承的意蘊。
永色工坊是以傳統天然染材印染工藝探索、文化活態傳承及產品創新開發為主要研究方向的特色工作室,致力于打造形式多樣的生活設計品和文化休閑體驗項目。立足基礎印染技藝培訓,以發展性的開闊視野深入挖掘傳統印染工藝之美及其所傳承的文化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