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上舞乾坤,指動傳技藝。”福建布袋木偶戲作為閩南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傀儡戲表演形式之一,具有悠久的歷史,歷來深受大眾喜愛。
那么,福建布袋木偶戲的歷史淵源如何?在廈門又經歷了怎樣的發展?有哪些代表人物?近日,記者專訪福建布袋木偶戲(廈門)省級代表性傳承人莊晏紅,請她為您揭開廈門布袋木偶戲的奧秘。
記者:莊老師,請您介紹一下布袋木偶戲的歷史淵源。
莊晏紅:布袋木偶戲是古“傀儡”之一,歷史悠久。晉朝《拾遺記》記載:“南陲之南,有扶婁之國,其人善機巧變化……于掌中備百獸之樂,宛轉屈曲于指間。”
閩南地區的布袋木偶戲始于何時,尚無明確的歷史記載。但南宋時,漳州布袋木偶戲已相當興盛。
布袋木偶戲明末即傳到廣東、臺灣地區和東南亞一帶。道光版《晉江縣志》(1830年完稿)卷七十二《風俗志·歌謠》中記載:“又如七子班,俗名土班,木頭戲俗名傀儡。近復有掌中弄巧,俗名布袋戲。”
新中國成立以來,布袋木偶戲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藝術上的傳承、革新和提高,使布袋木偶藝術向全國傳播,并走向世界50多個國家和地區,在國內外享有極高的聲譽,是舉世公認的國寶級優秀劇種,2006年被列入國家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在世界上被譽為“世界一流的藝術”。
記者:廈門在布袋木偶戲方面的發展情況如何?
莊晏紅:廈門曾是閩南布袋木偶戲的演出重地。1907年,馬約翰在鼓浪嶼曾拍攝廈門人看木偶戲的照片,照片記錄了兩棚木偶戲演出場景,一個棚演布袋戲(布袋木偶戲),一個棚演嘉禮戲(提線木偶戲)。
20世紀20年代,廈門通俗教育社設有木偶演出隊,現存有該團原有的兩套木偶戲(布袋木偶、提線木偶),收藏于廈門市文化館,是我國非常重要的木偶歷史資料和木偶珍品。這是我到廈門工作后的重大發現,廈門的布袋戲的重新發掘和保護,將有利于書寫福建省木偶戲歷史的完整性。
20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廈門著名的布袋戲班有“是耶非”“金瑯環”“金華軒”等。漳州知名的“福春”和“福興”布袋戲班,也常年在廈門演出。1931年出版的《廈門指南》記載,廈門布袋戲有漳、泉兩派,漳州派唱念用皮黃,說白用土腔,泉州派唱、白均用土腔。值得一提的是,臺灣木偶戲班也時常來廈門演出交流。
新中國成立之初,廈門一些布袋木偶戲班因各種原因解散。1959年,木偶實驗劇團獨立建團,更名為“鷺藝木偶劇團”,1960年因故解散。1958年,廈門工藝美術學校也進行了木偶雕刻和制作的研究。近代負有盛名的木偶雕刻名師許盛芳,曾在廈門工藝美術廠工作至退休。1962年,同安灌口黃亞水自辦家庭木偶劇團,至1965年停業。1978年,黃亞水組建“灌口鎮木偶劇團”,這是改革開放后廈門第一個恢復演出的農村文藝團體,該團代表性劇目有《朱元璋》《三國演義》《封神演義》《西游記》《射雕英雄傳》《七劍下天山》等。
記者:近代以來,廈門有過哪些布袋木偶戲名家?
莊晏紅:福建知名木偶表演大師楊勝,14歲在同安創立布袋木偶戲班“富春班”,擔任“頭手師傅”,常年在廈門表演。
還有一位廈門人,是電影《天涯歌女》中的插曲《玫瑰玫瑰我愛你》詞作者、著名電影藝術家吳村,1904年出生于廈門,是上世紀20年代“通俗教育社”的主要演員,他在念小學時就喜歡上木偶戲,從此便對這門藝術情有獨鐘。后來,他擔任過多家電影制片廠的導演,并于1953年任中國木偶劇院院長,創作木偶劇本,致力于木偶戲的演出和推廣。
記者:過去十多年來,廈門十分重視布袋木偶戲,為這項非遺的傳播和推廣做出了哪些努力呢?
莊晏紅:2012年,廈門藝術學校重新開設布袋木偶班,招收16名學生,為廈門布袋木偶戲藝術傳承培養專業化人才。2017年金磚國家領導人廈門會晤期間,作為廈門市的文化名片之一,廈門布袋木偶戲精彩亮相。其中,弘晏莊木偶藝術館的藝術展演得到了中央電視臺等各級媒體的廣泛關注,更登上了央視新聞頻道“廈門會晤”特別節目的宣傳片。廈門布袋木偶戲藝術還曾被中央電視臺《直播中國》《城市24小時》等節目記錄、傳播。
如今,集美(灌口)、同安、翔安、海滄等地仍有十幾個民間木偶戲班,常年在城鄉表演。其中,知名布袋木偶劇團主要有弘晏莊木偶皮影戲傳習中心、灌口黃月嬌木偶劇團、翔安區內厝中心小學木偶劇團等。
記者:如今,隨著大眾娛樂項目不斷豐富,傳統藝術表演形式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響。福建布袋木偶戲是否也遇到了傳承和發展問題?
莊晏紅:一方面,傳統的布袋木偶戲表演技藝復雜且繁瑣,需要長時間學習和實踐才能掌握。然而,由于缺乏系統的傳承機制和培訓體系,許多年輕人難以接觸到這些技藝,更無法將其傳承下去。另一方面,雖然傳習中心和傳承人一直致力于布袋木偶戲的保護和傳承工作,但力量畢竟有限,且日常運營成本高,營收又有限,難以應對日益嚴峻的傳承困境。現在就是保生存,缺乏藝術創作經費和產業發展資金。
記者:對于福建布袋木偶戲如何更好地傳承和發展,您有哪些建議?
莊晏紅:希望有關部門能加強布袋木偶戲的宣傳和推廣力度,提高這項非遺在大眾心中的知名度和影響力;建立完善的傳承機制和培訓體系,吸引更多年輕人學習和傳承布袋木偶戲;加大資金投入,為布袋木偶戲的傳承和發展提供有力的保障。同時,布袋木偶相關演出機構要創新表演形式和內容,滿足現代觀眾的審美需求,并利用新技術手段助力保護和傳承工作。
記者:在推廣布袋木偶戲方面,您有哪些規劃?
莊晏紅:下一步,我希望能在木偶藝術館內舉辦一個展覽,系統展示廈門布袋木偶戲的史料、歷史實物、圖片等,向觀眾全方位講述廈門在布袋木偶戲方面的發展史。
我還希望能在廈門擁有一個合適的劇場,面向市民游客開展常規性閩南特色布袋木偶戲演出,加強文旅融合,向更多人推廣這項非遺。
廈門城市職業學院閩南文化與民間藝術傳習基地辦公室常務副主任陳心暉:
在實踐中掌握更多傳統技藝
此次廈門城市職業學院(廈門開放大學)“閩南非遺印象”融媒體專欄采訪團邀請學生擔任“非遺體驗官”,體驗福建布袋木偶戲,對話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可謂收獲滿滿。
福建布袋木偶戲作為閩南地區具有代表性的傳統傀儡戲表演形式之一,其獨特的指掌操縱技藝和生動的戲劇表演,為影視動畫學院的學生提供了豐富的靈感來源。學生可以借鑒布袋木偶戲的藝術特點,將其融入動畫創作中,創造出具有濃郁地方特色和民族風格的作品。
具體來說,布袋木偶戲的戲偶造型、服飾設計、動作表演等方面,都可以成為動畫設計師的創作素材。例如,布袋木偶戲的戲偶服飾設計具有強烈的層次感,能夠直觀地展現角色的性格和定位,這種設計理念可以應用于動畫造型服飾設計中,使動畫角色更加立體和生動。
此前,我校已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木偶戲代表性傳承人莊陳華簽訂了合作協議,雙方共建廈門城市職業學院木偶皮影戲傳習所。在此基礎上,學院邀請布袋木偶戲傳承人進校授課,傳授指掌操縱技藝和戲劇表演技巧。未來,學院還將與布袋木偶戲的傳承人和演出團體建立更多合作關系,為學生提供實踐機會,讓學生學習和掌握傳統技藝,同時提升實踐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