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的廣袤天地中,有一種獨特的形式,它以火為“墨”,以鐵為“筆”,在木板上勾勒出萬千世界,這便是烙畫。在肥城市汶陽鎮,有這樣一位出色的烙畫非遺傳承人——張衍洪,他用自己的執著與熱愛,為烙畫藝術注入了新的活力。
張衍洪與烙畫的緣分始于幼年。那時,看著做木匠的叔叔敲敲打打,一次偶然目睹叔叔用電烙鐵加工家具,其古樸典雅的韻味與細膩生動的表現力便深深吸引了他,從此開啟了他在烙畫藝術之路上的探索征程。
“那時我聽說過烙畫這門藝術,一直想試試。我在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了烙畫葫蘆,葫蘆上巧妙精細的烙畫瞬間點燃了我的熱情。”張衍洪說。
烙畫創作并非易事,它需要創作者對溫度、力度、速度有著精準的把控。在無數個日夜,張衍洪獨自坐在工作臺前,手持烙筆,不斷地進行嘗試與探索。一次次的失敗,沒有讓他氣餒,反而讓他更加堅定了要將烙畫藝術發揚光大的決心。
歲月的沉淀,讓他的技法日臻成熟,逐漸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格。
“在作畫過程中,一不小心就可能把手燙傷,剛開始我就被燙傷了好多次,經過這么多年的實踐,我現在可以創作出自己的作品。”張衍洪說。
走進張衍洪的工作室,仿佛置身于一個藝術的寶庫。墻上、櫥柜上掛滿了他的精美作品,每一幅都凝聚著他的心血與智慧。他的作品不僅展現了高超的技藝,更蘊含著對生活的熱愛和對藝術的追求。
“烙畫是一個非常艱辛的創作過程,需要集中精力,全神貫注,全身心投入。創作《虎嘯山林》時,對老虎細節和立體感要求極高,我大氣都不敢喘,仿佛自己化身畫中老虎置身山水之間,忘卻一切。”張衍洪談及創作感受時說道。
張衍洪的烙畫題材廣泛,除了栩栩如生的動物,還有寧靜悠遠的山水、姿態各異的人物等。他善于從生活中汲取靈感,將日常所見所感融入烙畫創作中。
但張衍洪的藝術追求不止于此。他發現秸稈這一尋常的農村素材,在他手中也能煥發出別樣的藝術光彩。麥秸畫,是他對藝術邊界的又一次拓展。他巧妙地利用秸稈的天然紋理和色澤,通過精心設計與細致制作,將平凡的秸稈變成了一幅幅生動的藝術畫卷。
在秸稈畫創作中,張衍洪同樣傾注了大量心血。他需要對秸稈進行挑選、處理,根據秸稈的特點構思畫面,然后運用精細的手法將心中的意象呈現出來。每一道工序都需要耐心與專注,他如同一位匠心獨運的工匠,在秸稈的世界里雕琢著藝術的瑰寶。
張衍洪在藝術領域的不斷探索和創新,讓我們看到了一位藝術家對傳統藝術的執著與熱愛,以及他在傳承與發展道路上的不懈努力。他用自己的雙手,在烙畫和秸稈畫的世界里描繪出了屬于自己的精彩篇章,也為非遺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成為當地文化藝術界的一顆璀璨明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