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四川美術學院藝術人文學院承辦的2024年文旅部、教育部、人社部“中國非遺傳承人研培計劃——傳統刺繡傳承與創新研修班”,匯集了20位來自全國各地的傳統刺繡類工藝傳承人,進行為期一個月的研修學習。近日研修班團隊對受邀前來授課的巫溪嫁花國家級傳承人唐麗娟進行了訪談,分享她對巫溪嫁花的傳承保護工作,以期為同類非遺的傳承保護供經驗和借鑒。
受訪人
唐麗娟,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巫溪嫁花代表性傳承人、全國鄉村工匠名師、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巴渝工匠、工藝美術大師、正高級工業設計師、全國文化和旅游能人、重慶好人、重慶市三八紅旗手,其多幅作品獲得國家金獎,刺繡作品《87神仙圖》被重慶市非遺研究院收藏。
采訪內容
張琪:唐老師您好,歡迎您來到四川美術學院。這次,您作為巫溪嫁花的代表性傳承人給“傳統刺繡傳承與創新研修班”的學員們分享了獨特的技藝與文化,那您能不能分享一下您的傳習經歷,是何時開始學習嫁花的?為什么會選擇從事嫁花的傳承工作呢?
唐麗娟:我與嫁花的緣分始于幼年時期,在我還是個孩童時,我就已經開始接觸嫁花了。那時,母親、姐姐、姑姑、姨姨以及鄰居嬸嬸都在從事這項手藝,家中充滿了嫁花的氛圍。雖然我早年大部分時間都在上學,但閑暇時,我都會迫不及待地跟隨母親學習制作嫁花。多年前,幾乎人人都在學習嫁花這門手藝,因此我的學習之路并非只有一條。除了母親之外,鄰居嬸嬸、親戚姨媽、姑媽等人在看到我繡制的作品時,都會給予熱情的指點。他們雖然不是我的正式師父,但他們的教誨同樣珍貴,都算是我的老師吧。
高莉:我們了解到您之前就是一名教師,那是什么契機讓您開始轉到了嫁花的傳承工作中呢?
唐麗娟:在我擔任教師期間,我深知美育的重要性,特別是從孩子們很小的時候就開始培養。因此,當我看到課本上的插圖時,我總是喜歡以圖文并茂的方式進行教學。這種教學方式給我帶來的感受,與兒時媽媽教我繡花的美好記憶緊密相連。那時,媽媽手中繡出的精美圖案,以其細膩的線條和豐富的色彩,深深地吸引了我,激發了我對美的初步感知和無限向往。正是這份對美的熱愛與不懈追求,促使我在成年后重新將目光投向了嫁花藝術這一領域,并進行了更為深入的學習和探索。在重新接觸嫁花藝術的過程中,我逐漸發現,自己對于這一傳統技藝的熱愛非但沒有減退,反而愈發深厚。我開始更加細致地研究嫁花的各種技法,從基礎的針法到復雜的圖案設計,每一步都讓我沉浸其中,樂此不疲。隨著年齡的增長和閱歷的豐富,我對嫁花藝術的理解也變得更加深刻。我開始嘗試將現代審美觀念融入傳統嫁花技藝之中,通過重新整合和創新設計,使這一古老的藝術形式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
高莉:那么根據您對嫁花的理解,相比其他傳統刺繡,巫溪嫁花獨特技巧是什么?
唐麗娟:說到底,嫁花的精髓其實從未改變,那就是挑花的基本針法,這些針法可以說是屈指可數,通常不超過十種。然而,正是這些不變的針法,激發了我們無限的創意與變化,使得圖案的設計變得千變萬化,而這也正是刺繡藝術的魅力所在。做嫁花不僅是刺繡,更是個人思想的成長過程。正如行走萬里路能夠讓人見識更廣闊的世界,刺繡也同樣如此。每一幅作品的完成,都是一次心靈的成長與飛躍。這種獨特的技巧與心得,讓我深深體會到了刺繡藝術的的靜謐與深邃。它不僅僅是一種手工技藝,更是一種修身養性、陶冶情操的方式。
高莉:您的回答讓我感受到嫁花與傳承人之間的緊密聯系,它既是一種對歷史、民族記憶的傳承,也是承載著新的傳承者人的人生經驗,可能也是因此,嫁花作品才能給我們帶來如此豐富的感受。那在您的創作時,如何選擇想要表現的作品題材呢?
唐麗娟:題材首先是民間故事,這類形式主要是將語言轉化為圖形;其次就是日常生活場景,這類似寫生,嫁花制作者會將生活中所見所聞中轉化為圖形;最高級的是融入個人深刻的哲思與獨到見解。我將其細分為三個方面:一是抒發嫁花制作者當下的情感;二是體現禮儀之意,如為長輩獻上長壽之圖,為伴侶繡出鴛鴦之象;三是寄托祝福與理想,讓每一朵花都承載著美好的愿景。這些題材與生活緊密相連。
高莉:我們看到您的作品《清明上河圖》將刺繡與國畫形式相結合,非常的精彩。那這是您的主要創作風格嗎?除此之外,還有哪些藝術形式或者靈感來源可以跟大家分享?
唐麗娟:我還特別欣賞庫淑蘭的剪紙藝術,這種欣賞在刺繡過程中轉化為對她的元素的融合與應用。我堅信文化無界限,無論是剪紙還是刺繡,都是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對美的創造力的展現。非遺文化的傳承與保護固然重要,但創新同樣不可或缺。我們要在堅守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勇于探索新的針法和技藝,實現“守正創新”。
庫淑蘭的剪紙藝術與我所熱愛的刺繡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她的作品深深觸動了我,激發了我的創作靈感。盡管陜西與巫溪地理位置相近,文化交融在所難免,但我始終堅信,無論借鑒多少外來元素,作品的核心競爭力還是源于我們自身的無限才華和創新精神。
張琪:除了自己的學習和傳承工作,您還通過巫溪嫁花來助力鄉村的振興,這個想法是如何產生的?
唐麗娟:這可能也與我的工作經歷有關。我重拾嫁花制作,一方面源于我對美育的執著和學生時代的熱愛,另一方面,看到許多學生因媽媽外出打工而缺乏陪伴,讓我深感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很多學生的媽媽都在外打工,寫作文時他們基本上就圍繞“某天我過生日了,媽媽又給我買東西了”這類話題。其余時間很少和媽媽在一起,也缺乏生活上的接觸。因此,我思考如何能讓媽媽們回歸家鄉,一起保護和傳承嫁花,這樣既能陪伴孩子成長,又有益于教育。我很高興我的這一想法吸引了許多家長加入,有了一定規模后,影響力和社會的反饋也很積極,自然而然的,這個傳統技藝為當地創造了就業機會,也推動了鄉村的振興。
張琪:您在巫溪嫁花助力鄉村振興的過程中順利嗎?有沒有遇到過哪些困難或阻礙?
唐麗娟:在傳承巫溪嫁花的過程中,我們面臨著多重挑戰。首要問題莫過于召集人們回鄉。我們秉持自愿原則,通過相互感染和傳遞信心,逐漸打消了人們的顧慮。如今,只要回鄉制作嫁花的家長們,不僅賺取了收入,還能兼顧孩子的教育和老人的照料,實現了家庭的和諧美滿。當然,這些也得益于政府的鼎力支持,為我們提供了全方位的幫助,這項工作才得以蓬勃發展,越做越好。
場地不足曾是我們遇到的一大困擾,初期我們只能利用有限的廠房或公共空間。幸運的是,縣政府為我們提供了一個寬敞的傳承場所。此外,我們還缺少展示舞臺,我們時常需要在照顧老人的同時尋找合適的展示機會。而最棘手的問題莫過于手工制作的高時間成本與社會認知之間的巨大落差。每一幅精細的作品都需要繡工們投入大量的時間和精力,不僅對眼睛和精神的損耗極大,而且制作周期長,價格高昂。這就造成了一個悖論:繡工們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卻難以得到相應的回報;而買家則往往因價格昂貴而望而卻步。如何在確保繡工勞動價值的同時,又能讓作品得到市場的認可,這是我們當下急需解決的問題。
張琪:非遺傳承保護倡導傳統與現代交融、注重創新,您認為巫溪嫁花應如何巧妙地融入現代元素呢?
唐麗娟:首先傳統的內容肯定要保護,我們要讓大家了解傳統文化的核心要義;另外也要讓傳統文化更加包容,要使其更適應孩子們的審美。這實際上是雙向奔赴的,需要在二者間尋找平衡點。我們已經成功地將數字化技術應用于巫溪嫁花的保護與傳承。我們首先對珍貴的老繡片進行了數字化保存,通過先進的數字化分析技術,深入剖析它們的色彩構成、構圖布局以及工藝特色。這一舉措不僅讓這些傳統藝術品得以永久保存,還為后續的研究與創新提供了寶貴的數據支持。
高莉:對于非遺工藝來說,傳承人的缺乏是很突出的現象。那么目前來看,有哪些人在從事巫溪嫁花的傳承呢?
唐麗娟:我們的傳承群體多元且開放,主要包括三類人:一是急需這份工作以改善生活的人;二是深深熱愛嫁花藝術的人;三是在嫁花制作上展現出獨特天賦的人。這三類人群是我們傳承工作的重點關注對象。
關于嫁花的傳承目標,我們當前最希望與高校合作,因為高校是美學與技藝完美結合的最佳平臺,同時高校學子能為我們的傳承注入新鮮血液。此外,我們也期待與職高、青少年中心等機構建立聯系,共同推廣嫁花藝術。最后,社區教育也是我們規劃的重要一環,我們需要技藝從業者深入社區,讓更多人了解并喜愛上這門傳統藝術。
張琪:謝謝唐老師的分享。對于這兩天的課程教學和交流,您有什么感受?對研修班有什么建議嗎?
唐麗娟:我覺得這次非遺班非常成功,學員們都表現得非常出色。他們雖然來自各行各業,但完全符合我之前提到的兩個關鍵點:熱情和天賦。我給了他們一個小袋子作為示范,他們很快就掌握了核心要義,并制作出了令人贊嘆的作品,幾乎可以與大牌相媲美。刺繡其實是通過簡單的重復產生強烈的感染力。在這個過程中,我感覺我們更像是在互相學習,我從學員們身上也學到了很多寶貴的東西。我不再只是單純地教導他們,而是希望將這次學習的成果帶回繡坊,與其他繡娘分享。每個學員都展現出了極高的天賦和個性,對刺繡的理解也非常透徹,這真的讓我非常欣慰。
張琪:謝謝唐老師接受我們的采訪,也感謝您對研修班的肯定。我們也祝愿您的繡坊未來取得更令人矚目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