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如何獲得持久的生命力?有一群熱愛非遺的傳承人和傳播者還不夠,更需要當地文化和旅游主管部門的統籌謀劃。在四川,為推動非遺融入現代生活,打造文旅產業新的增長極,于2023年啟動的“非遺四川·百城百藝”非遺品牌培育活動聚焦縣域非遺項目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截至目前已成功打造60個縣域非遺品牌項目。各地通過發揮項目帶動引領作用,將非遺項目與文創設計、景點打造、鄉村振興結合起來,實現了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雙豐收。
以產業思維開拓更大空間
郫縣豆瓣、自貢扎染、峨眉武術、巴塘弦子……這些群眾身邊耳熟能詳的非遺技藝如今有了新的身份——今年10月,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了2024年“非遺四川·百城百藝”四川非遺品牌,包括郫縣豆瓣等在內的30個項目入選。
“我們計劃每年公布30個,將集中打造100個四川非遺品牌。”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相關負責人介紹,依托品牌建設契機,各地文旅系統立足資源優勢,挖掘非遺項目的產業優勢,讓非遺通過文旅產業有機融入當下消費市場,打造新興消費增長點,取得階段性成效。
從破土而出向陽生長,到纖纖竹絲編織成畫……在崇州市,作為首批“非遺四川·百城百藝”四川非遺品牌的道明竹編正助推縣域產業高質量發展。通過引進中央美院傳統工藝工作站,搭建竹編研學創作的創客基地,該項目近年來積極與建筑、服飾、裝飾、文創等跨界融合,創新設計了胸針、耳環等300余種時尚潮品。同時,建成開放竹藝村國家4A級景區、百竹園科普基地等特色場景,專業運營竹編藝術坊、竹藝村村史館等高品質文創空間,并迭代推出非遺研學、森林康養、藝術攝影等新消費業態,讓游客實景式、沉浸式體驗竹編非遺的獨特魅力。數據顯示,2023年,竹藝村吸引游客128.6萬人次,帶動旅游綜合收入12.55億元。
無獨有偶,同為首批“非遺四川·百城百藝”四川非遺品牌的綿竹年畫已成為綿竹市重要文化標識、重點文旅產業和城市名片。當地在綿竹年畫村建設綿竹年畫博物館新館,形成非遺保護和產業發展的整體空間;打造“綿竹年畫快遞箱”,有效保護傳統年畫并積極創新;開發出刺繡年畫、陶版年畫、金絲年畫、年畫服飾、年畫玩具等系列產品1000多種,通過“線上+線下”銷售模式,年產值近千萬元。
數據顯示,僅首批30個“非遺四川·百城百藝”品牌項目已開展知識產權保護利用514項;制定完成42項品牌打造規劃;開發設計1537種文創產品;打造97個非遺項目保護空間;年產值平均增長率達20.91%,帶動當地經濟營收平均增長率達16.29%,對推動非遺進一步融入經濟社會發展、融入人民群眾生產生活,帶動當地城市文化建設、社會經濟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與鄉村振興產生“化學反應”
在第二批“非遺四川·百城百藝”四川非遺品牌名單中,甘洛·彝族刺繡名列其中。這正是甘洛縣把彝繡產業作為女性就業創業、農村婦女參與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路徑,也是將“指尖技藝”轉變為“指尖經濟”的成功實踐。
近年來,圍繞彝族刺繡,甘洛縣成立長遠彝繡專業合作社、索瑪薇薇服裝刺繡有限公司等居家靈活就業示范基地,以“一帶多”婦女培訓、“大帶小”企業發展、電商+實體“雙銷”三項策略,投入100余萬元資金開展彝繡培訓40期,培育4930名彝繡繡娘和若干小型彝繡工坊。同時,通過建立脫貧婦女群眾穩定增收的靈活機制和網絡售貨平臺京東超市“彝族媽媽幫幫計劃”公益合作機制,打通國際奢侈品牌的合作路徑,讓1700名婦女通過銷售刺繡工藝品實現了居家靈活就業,創收2500多萬元,其中農村困難家庭婦女年人均增收5000余元。
“項目能否發揮傳統工藝資源優勢助力鄉村振興、拓寬群眾就業增收渠道,是一個重要入選前提。”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相關負責人表示,在四川,鄉村孕育了諸多非遺項目,但隨著時代發展和生產生活方式的改變,部分項目傳承面臨瓶頸。如今,各地通過對“非遺四川·百城百藝”品牌的培育,讓不少非遺項目在鄉村扎下了根,成為文旅領域助力鄉村振興的示范性項目。
在樂山市馬邊縣,依托成都紡織高等專科學校等專業力量舉辦的彝繡培訓班對5個鄉鎮500余名彝繡傳承人、繡娘、文化專干等進行培訓,詳細講解“馬邊·小涼山彝族刺繡”品牌項目產品的優勢、目標人群、銷售渠道、產品開發、宣傳推廣等相關知識。目前已開發10項80余件產品,帶動890余名繡娘居家靈活就業,人均年增收超過1.6萬元。當地還發展廊橋彝繡服飾一條街,開設彝繡服裝店117家,培育繡娘主播22名,繡品年銷售額3500余萬元。夾江縣則以夾江竹紙為核心,成立以楊灣紙坊為龍頭的楊灣村手工竹制品專業合作社,吸納周邊紙農61人,通過吸納務工、統收產品等方式,做好聯農帶農,促進紙農人均增收4800元以上。
截至目前,首批30個“非遺四川·百城百藝”品牌項目已帶動注冊商家、企業514家,帶動周邊18.22萬人就業。
和群眾生活密切融合
11月13日至19日,在四川成都舉辦的“天府非遺周”活動現場,“非遺四川·百城百藝”展示臺前人頭攢動,展演展銷熱鬧非凡,為市民、游客打造了集潮流感和煙火氣于一體的非遺體驗。“活動將藏在瓷胎的竹編技藝、藏在藏羌碉樓的營造技藝等非遺項目,以見人、見物、見生活的形式展現在我們面前,十分生動。”游客李明說。
聚焦非遺在新時代“活”起來的命題,四川也在探索答案。著眼于此,“非遺四川·百城百藝”四川非遺品牌項目推動以非遺為代表的文化資源與百姓生活的關系越來越密切。
作為2024年“非遺四川·百城百藝”四川非遺品牌“峨眉武術”的代表性傳承人馬趙凌云,與8位“00后”共同組成的“峨眉派女子功夫團”于今年巴黎奧運會期間爆紅網絡。她們借助創意獨特的短視頻“出圈”,以武會友,將武術文化傳向四方。留言區很多華人表示,看傳統文化“火”到國外,倍感自豪。這不是馬趙凌云第一次在互聯網爆紅。4年前,她穿著睡褲“提劍丟垃圾”的短視頻僅用半天就沖上熱搜,漲粉百萬人。2021年,馬趙凌云接任“峨眉武術宣傳大使”稱號。截至目前,由她帶動的峨眉武術相關短視頻播放量在各大平臺已超過百億。
自貢市大安區打造“自貢燈會”文旅品牌系列活動,于今年春節舉辦第30屆自貢國際恐龍燈會,憑借將人工智能技術、3D打印技術、無人機等現代科技及“王者榮耀”“劍俠”“泡泡瑪特”等流行數字IP、潮玩IP賦能于彩燈,接待游客百萬余人次,帶動經濟消費千余萬元。今年1月至10月,自貢燈會已在18個國家的49個城市,以及國內多個城市,舉辦了近300場燈展活動。
“項目品牌建設不是一日之功,這需要從多個方面進行長期投入和努力,以確保非遺品牌項目的可持續發展。”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非遺處相關負責人表示,下一步,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廳將繼續著眼于塑造非遺時代化發展優勢,以實施項目品牌打造為抓手督促各地出臺項目與品牌保護政策措施,構建適宜品牌培育成長的“生態圈”,以現代市場思維推動非遺項目融入當下群眾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