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浙江杭州孔廟,朱海芳被譽為“掃地僧”,貌不驚人,但熱愛文化遺產。
作者近日探訪孔廟,在石經閣中,53歲的安保員朱海芳身著工作服,熟練地指著石經上的內容介紹道,“在《周易》石經里,我們可以找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和‘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兩句話,它們分別出自乾卦和坤卦,‘自強不息,厚德載物’也是清華大學的校訓”。
2022年,朱海芳來到杭州孔廟工作,主要負責安保和疏散引導。杭州孔廟距離西湖咫尺之遙,常有研學團或旅游團前來參觀。耳聞目睹,喜好文學的朱海芳對孔廟內的文物有了更深認識。每當觀眾多時,而她恰好站在附近,總會不由自主地擔當起講解員的角色。
石經,是指刻在石頭上的儒家經典或佛道經典。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宋高宗趙構升杭州為臨安府。兩年后,按照“廟學合一”規制,杭州孔廟作為主要功能建筑與臨安府學一起遷至今址,成為人們懷念追思孔子的圣地。
現藏于杭州孔廟的“南宋太學石經”是中國唯一現存的皇帝御書石經,現存85石,由宋高宗趙構及皇后吳氏手書,內容包含《周易》《尚書》《毛詩》《中庸》等經典著作。
“這些都是800多年前皇帝御書的教科書?!敝旌7夹χf。作為杭州孔廟的一分子,日常的學習熏陶讓她倍感自信。
去年,網友對《孟子》中“天將降大任于是人也”,應用“是”還是“斯”爭論不休。朱海芳便拍下石碑上的內容發到網上,并留言道,“800多年前的教科書是這么寫的”。
在她看來,古人把經典刻于石碑置于府學之中,意在當知識傳播過程中出現偏差時,可為世人提供參考依據。這一目的,在當今社會依然適用。
作為南宋臨安府學所在地,杭州孔廟收錄了唐代至民國的500多塊碑刻,包括帝王御筆、地方史料、名家法帖、人物畫像、天文星圖、水利圖刻等。
這些被稱為“石頭書”的碑刻,詳細記錄了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人文歷史的發展脈絡以及宗教儒釋道文化的傳承過程等。然而,其艱澀難辨的內容和自帶的“冷漠”氣質,時常讓觀眾望而卻步。
為此,杭州孔廟積極采取措施,一方面免費向民眾開放,允許學校在孔廟開展新生入學禮、成人禮等活動,并在祭孔大典時邀請民眾走進來,共同緬懷和追思孔子;另一方面,通過線上直播讀碑、拍攝短視頻等形式,打破地域和空間限制,讓更多文物走進大眾生活。
“在千年文物與當代民眾的雙向奔赴中,志愿者、工作人員都是文物的宣傳員?!焙贾菔形奈镞z產與歷史建筑保護中心主任金霄航表示,“只有當社會各界人士都主動投身于文物的宣傳與保護之中,我們的文化根脈才能得以賡續,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