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為扎實做好非遺系統性保護,廣泛開展經驗總結、先進事跡傳播和典型案例推廣,對話多位全國非遺保護工作先進集體代表和全國非遺保護工作先進個人代表,共同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讓非遺之美為更多人的美好生活賦能添彩。
本期訪談邀請貴州省榕江縣文體廣電旅游局副局長楊璐,聚焦“村超”上的非遺展示。“我們將苗繡、苗族服飾、侗族服飾、侗族大歌、蠟染等非遺項目帶到‘村超’現場進行巡游,觀眾朋友和鄉里鄉親都特別喜歡。”楊璐表示,希望利用好“村超”這個平臺,進行資源共享,將流量變為能量,為更多的非遺項目提供展示的機會和空間,為更多的群眾呈現精彩的民族節目和非遺展演。
全國非遺保護工作先進集體貴州省榕江縣文體廣電旅游局事跡簡介:
榕江縣共有列入人類非遺代表作名錄項目1項,縣級以上非遺代表性項目206項(其中國家級項目11項),代表性傳承人404名。借助貴州“村超”賽事,展演《侗族大歌》《反排木鼓舞》等150余個非遺節目。
賽事期間,榕江縣累計接待游客519.46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9.86億元,約6萬余人參與貴州“村超”巡游、民族節目展演等活動。推動11家非遺工坊建設,開發有藍染家居、染花集等400多種產品,通過傳統技藝與“村超”文化相融合,開發非遺文創系列產品以及“村超”足球衍生產品200余種,“村超”賽事期間,通過“線上線下”銷售模式,非遺產品銷售額達到1600萬元。
拓寬非遺傳承實踐空間,重點圍繞大利侗寨、宰蕩侗寨、加宜苗寨、樂里侗寨、三寶侗寨策劃非遺研學、非遺旅游等業態,帶動800余人就業,賦能鄉村振興。實施非遺進校園工程,推動薪火相傳,以校園為基地,聘請非遺傳承人進校園傳授民族歌舞等課程,傳播優秀傳統文化,賡續民族文化血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