盤龍鳳,絲縷柔韌,妙手功。
綾羅染,花紋匠心,畫扇輕。
金盤送,竹影婆娑,翠色濃。
巧編成,古韻今承,織夢行。
手中編織的竹藝,傳遞著古老的祝福。每一片竹篾,都在訴說著傳承的故事。讓我們在現代生活中,感受那份寧靜與美好。
毛春良,一個來自衢州市常山縣的普通青年。
14歲那年,他跟隨著外婆的干兒子,開始了竹編技藝的學習。清晨的露水還未消散,他便早早起床,跟隨師傅開始了一天的勞作。
——最初是如何接觸上竹編的
“小時候,大家條件都很差,所以去學點手藝,混口飯吃。14歲跟的第一個師傅是外婆的干兒子,他那時也是跟著別人學的,我在他那學了兩年,早上起的很早就去干活了。后來找了另外一個師傅學,我成為了關門弟子。那時候師傅身體不太好,我17歲的時候他身體已經有點吃不消了。等到了18歲,我就開始自立門戶了。
一旦走上這條路,就不可能輕易放棄的。時代變化也很快,80年代以后,國家已經開始實現四個現代化。我們的傳統手藝在慢慢退出,成為了非遺文化,現在留下來了也舍不得放棄,因為基本失傳了。我們還要繼續努力,把藝術撐起來,盡量傳承給下一代。”
歲月如梭,80年代的現代化浪潮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許多傳統手藝在機器的轟鳴聲中漸行漸遠。在那個時代背景下,毛春良曾一度放下手中的竹編,轉而投身于其他生計。
但毛春良心中的竹編之火從未熄滅。
——做竹編的歷程
“(我)一輩子過得非常坎坷,酸甜苦辣都體驗過了。當時80年代變化很大,很多東西都能代替竹編了,干活的次數就減少了,本來一年做一次,變成了三年做一次。中間又去彈棉花、修自行車,開五金店,后來自行車又被淘汰了,就開始做水果生意。在外面待了22年,想著賺了點錢,兩口子生活用也夠,就又回家了。但后來四年間也沒有收入,兒子在上海買房,需要我們支持首付,我不得已又得出去打工。到21年才開始恢復正常,自己編的東西價值開始高了起來,找你干活和買東西的也多了起來,所以成功不是一蹴而就的。
中間二三十年間,很長一段時間竹編都停掉,沒有繼續做了。但后來又重新開始,也是我本來個性就與眾不同。我喜歡做別人不要的東西,你不做我來,你沒有我做。做了一年左右的時候,我就想到這個可能要失傳了,雖然自己也沒有把握,但是我可以把這個技能留下來,傳承下去。當時也沒法考慮這么多,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毛春良的竹編教學始于夏令營。學生們來自五湖四海,學習成長,有的成為常山縣的一星級工匠。他深知,傳承需要的不僅是技藝,更是耐心與熱愛。
毛春良愿意投入時間和金錢,培養那些有潛力的學徒,尋找“怪才”,因為他們能將竹編推向新的高度。
——對竹編非遺手藝的新認識
“我們做的東西都要有一點怪氣,就是想讓別人知道竹編可以有很多種不同圖案和方式的,以后他們想學,跟著樣板來就好學了,不用從頭開始。所以我做字畫從來不做兩幅同樣的,只有籃子這種立體的東西會批量生產。加上我們只有自己創新出來的東西,才能拿去評獎,否則就是對別人的侵權,所以我們每次拿出去的東西都是外面找不到的。
我曾做過一副作品《大明盛世》,耗時一年半,平均每天編織四小時。”
如今,毛春良的夢想不再是個人的事業成功,而是將竹編發揚光大。他希望通過努力,讓更多的人了解竹編,愛上竹編,讓這門古老的藝術在新時代煥發新光彩。
他用雙手編織著自己的光華夢,也編織著竹編技藝的璀璨未來。
——作為一個手藝人,最大的夢想是什么
“以前的夢想是自己的事業發展,但現在這個事業我們該有的都差不多了,現在最頭疼的是讓傳承人靠手藝能吃的了飯。宣傳只靠喇叭,吹得再響再大聲也沒用的,人家還是不敢學,怕養不活自己,必須要讓傳承人賺得到錢、吃得飽,這是最重要的。”
“以前我們一個村里就36個人做竹編,常山縣里就更多了,但現在很多人都離開了。我還是希望以后能將我的竹編作品都交給我的傳承人管理和保存。但現在心也很緊,因為23年6月15號開始搞拆遷,但到今年已經一年多了還沒落地,場地位置不夠,我就沒辦法招學生,還是有點困難的。以前學竹編都是不教的,讓你自學,現在我們都是手把手教的,所以我覺得不難,愛學的人一年功力就夠了,三年就很好了。”
——新時代下竹編的發展
“我也計劃招一些學生,組成一個團隊,同時幫助他們生存。給他們保底工資,剩余的多勞多得。通過拍抖音、開直播、開網店,在我們這里實現自產自銷,讓他們有生存下去的能力,這是我下一步計劃。”
編織竹篾,譜寫夢想。
每一根竹條,都承載著毛春良對手工藝的深情。在他的執著中,竹編藝術在新時代煥發出新的光彩,在他的熱愛中,這門古老的技藝生生不息,流光溢彩。
毛春良,用自己的韌性和智慧,譜寫著竹編藝術的永恒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