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生于1982年的莫元花,見證了非遺技藝的寂寞與復興。
寶應縣是蘇北里下河地區著名的魚米之鄉,宋代以前繅絲、制錦、刺繡業就很發達。十九世紀下半葉,魯垛鎮人楊莫氏對傳統技藝進行大膽革新。二十世紀八十年代,其后輩傳人莫學春善采他山之石,遠赴蘇州、常州等地拜師求藝,將一代繡匠楊守玉創造的亂針繡法與寶應水鄉刺繡相融合,使繡品工藝呈現出了“亂而不雜、密而不堆”的新面貌,并于1989年辦起全鎮第一家亂針繡作坊。
然而,那時的刺繡產品市場面十分有限,除了用于樓堂館所的裝飾,極少飛入尋常百姓家。因此,當地不少民眾對該技藝的前途表示懷疑。但莫學春的女兒莫元花認為,美是人類的永恒追求,只要把產品做得足夠美,就一定能夠擁有蓬勃生命,贏得廣闊市場。
2001年,19歲的莫元花從父親手中接過繡花針。心靈手巧的她,琢磨出了更適合人物肖像的“16系環節繡法”,作品接連獲得“百花杯”獎、國家級展銷金杯獎等,并亮相國際舞臺,企業訂單源源不斷。
由于刺繡很適合家庭婦女就近從事,莫元花便從2006年開始,面向全縣婦女免費舉辦了20期亂針繡技能培訓,學員近2000人。在莫元花和其他刺繡能手的帶領下,現在,刺繡已成為致富一方百姓的“靚麗”產業,全鎮共有刺繡企業及繡坊、繡莊30多家,從業者3000多人,年產值3億元,產品遠銷20多個國家和地區。
全國人大代表莫元花向揚州市職業大學紡織服裝學院的學生傳授亂針繡技藝。
回首這些年刺繡技藝在家鄉土地上的可喜發展,莫元花從不認為這是自己的力量所為,“是國家對非遺的高度重視和傾力保護”,她由衷感嘆。
“非遺”一詞進入莫元花的生活是在2004年8月。通過報紙,她得知中國正式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簡稱“《公約》”)。所謂非物質文化遺產,又稱口頭或無形遺產,是相對于有形遺產即可傳承的物質遺產而言。《公約》定義它為“來自某一文化社區的全部創作,這些創作以傳統為根據,由某一群體或一些個體所表達,并被認為是符合社區期望的作為其文化和社會特性的表達形式,其準則和價值通過模仿或其他方式口頭相傳”,包括各種類型的民族傳統和民間知識,各種語言,口頭文學,風俗習慣,民族民間的音樂、舞蹈、禮儀、手工藝、傳統醫學、建筑術以及其他藝術。
很快,次年3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隨后,非遺保護工作自上而下在全國迅速推開,各地文化部門均安排專人負責,非遺項目的普查和代表性項目的評審相繼開展。2008年,“寶應亂針繡”入選首批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揚州自古文明昌隆,非物質文化遺產十分豐富,首批評定的市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就有104個。入選之后,莫元花切身感受到了國家給予的種種“利好”:寶應縣成立了亂針繡協會;魯垛鎮政府興建了亂針繡文化創業園,并出臺促進亂針繡發展的意見,對亂針繡企業注冊入駐、擴招人員、參賽參展等均給予獎勵,促進產業集聚發展。她本人也根據國家的非遺傳承人研修培訓計劃,多次赴高校、藝術研究機構學習進修。
在縷縷暖風的拂煦下,寶應亂針繡的影響力不斷提升。2018年,寶應縣成功申報“中國亂針繡之鄉”。2023年,該技藝入選省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名錄。
2018年和2023年,莫元花連續當選為十三屆、十四屆全國人大代表。隨著“平臺”的擴大,她對全國的非遺保護情況有了更多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