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瑰寶,是全國各族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也是民族精神和文化認同的重要載體。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秉持賡續傳統、修復生態的文化發展戰略,使諸多深藏于民間的“非遺”項目存續狀態發生了積極變化。
在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學習運用“千村示范、萬村整治”工程經驗有力有效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意見》的號召和廣東省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政策下,廣東科技學院赴梅州大埔“客鄉瓷韻”非遺傳承突擊隊挖掘歷史文化根脈,夯實“非遺”保護基礎。本次突擊隊有幸采訪了非遺陶瓷技藝大師朱建歡師傅(以下稱朱師傅)。
人物專訪:
(一)個人歷程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長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在深耕陶瓷制作行業的幾十年歲月中,朱師傅也曾遇到過挫折和挑戰,但一直堅守初心。在專訪中,他分享了自己的心路歷程。
朱師傅從小就有對繪畫有著深深的執著和熱愛,出生在大埔縣光德鎮的他,家里幾代都扎根于陶瓷彩繪技藝。秉承家中的傳統,自己也跟著家人步入了陶瓷行業,至今已近四十年。這幾十年的風雨,經歷過創作瓶頸,受到過外界的沖擊,甚至在創作初期質疑過自己的選擇,對人生和未來有過疑惑。朱師傅表示,每一個陶瓷手藝人多多少少都經歷過這個階段,很多也選擇了堅持下來。
(二)非遺傳承
非遺文化的魅力在于能夠通過現有的呈現載體看到幾十年甚至幾百年前的工匠藝術,在精神層面與前人對話。每個非遺作品,都是千百年文化的沉淀和氤氳。
朱師傅認為,在每日的創作中,不一樣的繪畫作品展現出來的是獨一無二的風格和特色。而這些作品和手藝通過互聯網手段傳播出去,會有一定的影響力,并吸引年輕人關注和加入這個行業。但在發展過程中,朱師傅也發現自己在攝像頭面前會拘謹和不自然,自己也曾思考過網絡快時代的媒體作品在發布后會導致部分獨家技藝的保密性無法得到保障。隨著互聯網時代的發展,非遺傳承終將是需要一些新思路的。
朱師傅曾經拓展過很多教學活動,如在高陂中學開展過彩繪班教學和一些非遺文化節的陶瓷工藝授課。他表示,年輕人現在很少有愿意學這門技藝的,這也讓非遺傳承遇到了斷層瓶頸,真的很希望這個行業有新鮮的血液融入。
(三)未來展望
相對于外出務工或其他就業方式,陶瓷技藝的從業門檻顯得稍微有些高。年輕人入行最首要的就是對于學習陶瓷技藝的天賦和興趣,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彩繪并非一蹴而就,也不是立刻就能上手的工藝,需要融入自己對這個行業的熱愛和堅持。其次需要勤奮和專注,業精于勤,只有并不斷訓練和反復嘗試,才能把枯燥磨成寧靜,化腐朽為神奇。
朱師傅在訪談最后也說出了自己的期待和展望,希望政府和社會能夠大力扶持非遺技藝,在物質支持和宣傳推廣方面給予政策傾斜和關懷。此外,百千萬工程的號召也讓更多大學生來到了大埔,讓我們的陶瓷技藝能夠通過年輕的眼睛和思維傳到更遠的地方,讓青年人從我們手中接過接力棒,共同致力于非遺傳承。
此次訪談活動中,突擊隊成員深入探討了在現代社會背景下,推廣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性,并針對教育、媒體在其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及其所面臨的挑戰進行了細致分析。訪談中,非遺傳承人朱師傅不僅展現了對藝術創作的熱情,還表達了對非遺技藝傳承的殷切期望與堅定愿景。同時,此次訪談也充分體現了當代非遺傳承人對于傳統文化發展的深刻思考與積極貢獻,展現了他們為維護和傳承非遺文化所付出的努力與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