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青出生于貴州省黔南州都勻市勻東鎮新場村一戶苗族農民家庭,自幼隨母親和長輩學刺繡和紡織。2013年,她自籌資金注冊成立了都勻市苗藝民族工藝有限責任公司。2016年,陳青籌資在都勻南沙洲公園創辦民族文化展覽館,展出西南地區苗族、布依族、水族、瑤族等民族的民族服飾400多件,是都勻免費對外開放的民族文化展覽館,成為游客了解黔南民族非遺文化的重要窗口。2021年,陳青協助黔南州社科聯承辦了“粵黔協作非遺項目”培訓,舉辦了水族馬尾繡技能、牙舟陶、水族銀飾、苗族銀飾(服飾)等10期非遺提升及產品創新培訓班,參訓人數達500余人。目前,陳青還擔任都勻市工商聯(商會)執委、市苗學會副會長及黔南州民俗文化學會副會長、黔南州民族服飾研究院院長、黔南州婦代會執委等。
苗族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在長期的遷徙過程中,苗族文字遺失了,但苗族同胞靠著世代口傳身授,將流傳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遷徙漂泊的路線等點滴無遺地融進服飾文化當中,一針一線繡進衣冠服飾,世代“穿”承,永不忘懷,因而,苗族服飾又被譽為“穿在身上的史書”。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苗族服飾在千年傳承中有哪些變化?又有哪些無論時代如何變遷都要保留下來的元素呢?本刊記者對話黔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服飾制作技藝傳承人、都勻市苗藝民族工藝有限責任公司創始人陳青,聽她講述苗族服飾傳承中的變與不變。
記者:為什么會把民族文化的傳承作為自己的事業?
陳青:我的父母都是苗族,我從小生活在苗族聚居的山村里。小時候母親經常做刺繡、衣服、背帶等物品來換取勞動力,我記憶中很多個晚上媽媽都在燈下編織、繡花,在耳濡目染下我覺得這是理所應當的。后來我上學之后選擇了美術專業,對紋樣和色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畢業之后,我和我先生先是在深圳開畫廊開了差不多十年,因為女兒的教育問題又回到都勻來。
剛回來時,我也不知道要做什么。只是想到,美術和民族文化是息息相關的,又趕上政府在大力扶持小微企業發展,所以就到處走訪
黔南州各地的民族文化,包括彝族、苗族、水族等各民族的文化習俗,光苗族我就走訪了25個支系,后來借助政策的東風,創辦了都勻市苗藝民族工藝有限責任公司,專門開發制作民族服飾系列產品。
這么多年來,公司的運營可以說是還算穩定,黔南州是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少數民族居多,節日也豐富,平時來訂做日常裝、節日盛裝的都還挺多,經過慢慢的積累,口碑也起來了。直到2020年,因為疫情的影響,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改變,我也才有時間回到從小長大的老家。
在都勻市勻東鎮的新場村,我們家的老房子已經有120多年歷史了,我就想著翻新一下,以后朋友來了聚一聚也有地方。你知道,一個藝術家的心思,一做起來就想做得更好更精致,總覺得還可以再完善,所以不知不覺就投入了70多萬元,建成了現在的苗花溪莊園:一樓是苗族服飾工作室、苗族器物展示廳;二樓有苗族服飾展示廳,一共有6間客房,房前屋后還有花園和菜園,入住的客人可以自助去摘菜做飯,也可以跟著我們一起體驗制作民族手工藝品。
學美術的人是不會隨波逐流的,我和我先生是校友,也都有自己的思想。經過這么多年的摸索前行,我也特別希望能夠通過自己的努力,讓民族文化在鄉村振興中活起來。事實也證明,我正在做的苗族服飾定制、苗族服飾旅拍和民族文化+智慧鄉村旅游都是契合高質量發展的要求,可以說是相得益彰吧,這也是我樂于看到的。
記者:作為黔南州非物質文化遺產苗族服飾制作技藝傳承人,您認為傳統的苗族服飾有什么特點?現代改良版的服飾又做了哪些改良?
陳青:苗族是一個古老而神秘的民族,在長期的遷徙過程中,苗族文字遺失了,但苗族同胞靠著世代口傳身授,將流傳千年的故事、先民居住的城池、遷徙漂泊的路線等點滴無遺地融進服飾文化當中,一針一線繡進衣冠服飾,世代“穿”承,永不忘懷,因而,苗族服飾又被譽為“穿在身上的史書”。以前我對文化了解得不是很多,經過深入地學習和接觸,我發現民族文化是非常有意思的,苗族的服飾和文化是息息相關的。
西南地區的少數民族服飾面料主要以棉和麻為主,不同地區的苗族分支不同,服裝和頭飾也完全不一樣。比如苗族信奉蝴蝶媽媽,很多衣服飾品上都會有蝴蝶的紋樣,有些分支有鳥的紋樣,紋樣就代表了這個分支的歷史文化。比如喜鵲苗,他們的服飾上有很多貝殼、野雞尾來裝飾,因為喜鵲苗的祖先在遷徙過程當中,要把錢穿在身上,從海邊遷徙到內陸以后,以狩獵為生,頭上戴上野雞尾,在森林里穿梭打獵的時候,也是對自己的一種保護。
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的衣服面料種類越來越多,所以在現代版的改良服裝中,加入了絲綢、輕紗等質地輕軟的布料;冬季很冷的時候,我們可以穿保暖衣打底,然后把民族服裝中的元素用輕質的面料體現出來,而不再需要厚重的衣料來保暖,適當的改良可以更符合現代人的審美和穿著習慣。但是無論再怎么改良,老祖宗流傳下來的紋樣、款式和文化符號是不會變的。
我記得小時候,外婆對我們很嚴厲,特別是女孩子,一定要穿好衣服盤好頭發,才給人干凈整潔有素養的感覺。真正的苗族服裝是很保守的,完全不像現在新興的旅拍快餐式的服裝,我認為苗族服飾就是一種文化的傳承,什么場合配什么樣的服裝和頭飾都是有講究的,曾經有客人來找我定制服裝,說想定制那種換一種頭飾就能穿出布依族的效果,再換一種頭飾就能穿出水族的效果,我說我做不到,不同民族之間的圖騰、文化故事、刺繡手法和色彩風格都是不同的。
記者:開辦公司至今11年,也在都勻市的“綠肺”南沙洲公園開過民族文化展覽館,如今仍然在南沙洲公園有一棟旅拍房屋、一棟服裝工作室,甚至在公園城門樓上有一間茶室兼做展覽室,有沒有什么秘訣?
陳青:可以說是自己的努力加上政策的支持吧,2016年和2022年我先后兩次在政策支持下去東華大學非遺研修班進修,2018年還去了浙江理工大學進修,每次學習都讓我受益匪淺。
在東華大學提交研培作業時,我創作了一套結對設計的時裝,一件民族服飾改良裝,還有一件文創小品,每項作品都超額完成。研培后在民族元素的時尚設計和色彩搭配上我精進許多,兩次研修讓我的眼界與思維得到進一步的開闊與拓展,也讓我的刺繡產品更具個性化與多樣性,讓我相信,藝術設計不僅是作品的生命力,也是作品的核心競爭力。
而在浙江理工大學研修期間,非常完整地了解了各種面料的制作過程,比如絲織品的制作,從養蠶、吐絲到制作、運用、清洗、護理等等,全流程進行學習參觀和體驗制作,讓我對各種紡織品有了更全面的認識,在今后的服裝設計中,給創新和改良留了更寬的路。
記者:在今年“六月六”傳統節日期間,都勻萬人踩街民俗狂歡活動中,勻東鎮是帶上了您的作品作為“戰袍”來展示,非常吸睛。您認為如何借助大型活動提升民族服飾的可見度,從而推動服飾文化的傳承?
陳青:是的,在都勻萬人踩街民俗狂歡活動中,勻東鎮方隊集中展示了非遺織、繡、染的技藝作品,網友評價說“有特色”“顏值高”。
貴州民族節日盛會多,演出服的設計制作同樣也是一種文化傳承,而且大型活動可以提升民族服飾的可見度,推動服飾文化傳承。2021年,我協助黔南州社科聯承辦了“粵黔協作非遺項目”培訓,舉辦了水族馬尾繡技能、牙舟陶、水族銀飾、苗族銀飾(服飾)等10期非遺提升及產品創新培訓班,參訓人數達500余人。
后來我又積極參與都勻市民宗局開展的“雙培”計劃行動,先后在歸蘭水族鄉6個村及多個移民搬遷安置點開展“雙培”行動公益幫扶,能夠讓更多的繡娘通過培訓后把“指尖技藝”化成“指尖經濟”,實現家庭增收,個人也增加了自信心,同時民族文化也得到了傳承,我覺得這是一舉多得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