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甘肅省文化和旅游廳的公告猶如一簇星火,點燃了永昌古城下的楊家小院。當“永昌古建筑營造技藝”正式列入第五批省級非遺名錄時,74歲的楊萬年正俯身在木工案上雕鑿斗拱,這份浸染著木屑香氣的榮譽,正是對楊萬年和楊永杰父子兩代人四十年堅守的最好注腳。
作為省級非遺傳承人,父子倆合力完成的新作品——高1.3米,寬0.88米的微型永昌鐘鼓樓已經完工。2019年,他們第一次以100∶1的比例,復制了微型永昌鐘鼓樓,但他們覺得這個作品不夠“微型”,搬運起來十分麻煩,于是在2024年底,他們以0.01毫米的精度,復刻了更小巧的永昌鐘鼓樓。這個擁有400年厚重歷史的古建筑,微縮成課桌大小,一個成年人就能搬動。這也是父子倆對第一個“非遺”春節的獻禮。當看到古建筑營造技藝中的卯榫結構,在央視春晚中被精心編排成文藝節目《棟梁》展示時,父子倆自豪、激動的心情無以言表。
木屑紛飛中的覺醒
74歲的楊萬年至今記得1968年那個清晨,15歲的他抱著松木料跌坐在父親的工作坊里。墨斗彈出的直線在晨光中延伸,父親楊占元將祖傳鋼鋸鄭重放在他掌心:“老楊家的手藝傳到你這兒,斷不得?!北藭r的少年不曾想到,這把鋸子將劃開半個世紀的匠人生涯。
在“偷梁換柱”的絕活里,在“四梁八柱”的營造法中,楊萬年逐漸領悟古建筑的精髓。20世紀80年代修繕紅西路軍指揮所時,他獨創“無損修繕法”,用楔形木榫替換腐朽梁柱,讓破損老舊建筑重獲筋骨。此后二十年間,他主持修繕永昌閣老府、北海子公園等12處文保單位,凡經過楊萬年之手的建筑物,新補木構件與古建渾然一體。在耳濡目染中,兒子楊永杰也深深愛上了木工活,在日積月累的打磨提升中,他的技術也越發成熟,終于可以和父親楊萬年并肩而立,合力完成一件又一件作品。
20世紀90年代,傳統純手工打造的木家具在市場競爭中處于劣勢。楊萬年父子一度沒了生意上門,為了養家糊口,楊永杰打過零工,當過司機。不論從事什么職業,他始終放不下心中的熱愛。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人們的審美回歸傳統意趣,千篇一律的機械化成品不再受到市場的追捧,人們更喜歡手工打造的富有個性化的物件。
楊永杰敏銳地捕捉到了這一信息,他又重新拿起了刻刀,摸索創作。他向父親學習傳統古建筑營造中木工雕刻的形制、類別、技法,打磨自己的寫實功力。在審美趣味上,他逐步擺脫傳統木匠的“土味”和實用性,追求更高層次的藝術之美,雕刻具有精神指向和欣賞價值的作品。他從國畫、書法作品中獲取靈感,創新表現手法,用線條的深淺、粗細,將國畫虛實結合的意境體現在木雕作品中,提高木雕藝術價值。由于雕刻功夫精深,作品細膩生動,楊永杰的木雕深受周邊市場青睞。他倚仗著這份技術,把創作的腳步延伸到了張掖、山丹、武威等地。其中,張掖市甘州巷子的4個門頭、廊坊、正門的木雕部分都由楊永杰一人完成。2023年,他還參與了青海省茶卡鹽湖景區的民宿修建,民宿區充滿意趣的根雕、木雕以及景區的木質回廊也是他的作品。
毫米間的千年對話
2019年深秋,樟子松的清香彌漫在100多平方米的農家小院。楊氏父子開啟里程碑工程——以100:1的比例復原永昌鐘鼓樓。面對這座高24.5米的明代建筑,他們仔細研讀鐘鼓樓的建造圖紙,用游標卡尺取代魯班尺,在放大鏡下雕琢出1.2萬件微縮構件。
“誤差超過0.5毫米,百件累積就會偏離5厘米。”楊永杰展示著僅1立方厘米的垂花柱,其榫卯結構完整保留古法。他的妻子潘從霞負責368件榫卯組件的打磨,每片耗時3小時。歷經287天,這座微縮奇跡終于在楊家小院中面世,108組斗拱嚴絲合縫,連檐角風鈴都可隨風輕擺。
2021年是建黨100周年,這年的春節前夕,金川區鎳都開拓者紀念館燈火通明。楊氏父子歷時20天打造的3米紅船揭開面紗,船體采用傳統船體拼接工藝,嚴格依照紅船實物打造。“這是新時代匠人的獻禮?!崩宵h員、全國崗位學雷鋒標兵,全省優秀黨務工作者張有學輕撫鐫刻“為人民服務”的船身,激動難掩。
2020年6月,這對父子鉆研更宏大的課題——按照原工藝,以100∶8的比例復原故宮角樓。他們耗時2年多,將這座神奇瑰麗的古建筑,從遙遠的紫禁城“搬”到西北小縣城永昌,再現600多年前故宮角樓富有傳奇色彩的建筑技藝。
民間傳言,故宮角樓的構件數量為“9梁18柱72脊”,其實角樓的梁、柱、脊種類繁多,遠不止9梁18柱72脊。梁包括角梁、井口趴梁、順梁、抹角梁、太平梁等,僅翼角用梁就有56根,一層立柱就有20根,二、三層還有不落地的童柱、瓜柱、雷公柱等。屋脊包括斜脊、正脊、垂脊等,累計為76條。已是古稀之年的楊萬年帶領著兒子,懷著極大的毅力和恒心去制作微型角樓,僅是設計圖紙就花費了3個多月的時間。這件作品用去1立方厘米的小斗3千多個,脊獸230多個,所有組件加起來有8萬多個。制作難度和瑣碎程度超乎想象。楊萬年說:“我被先人的智慧深深折服?!?/span>
鐫刻文化自信的時代印記
2018年,由中國建筑與園林藝術委員會組織的中國民間工藝傳承創新觀摩大會上,楊永杰的木雕作品《八寶吉祥》成為“重點推薦作品”,受到中國眾多業內人士的贊譽。楊萬年說兒子的雕刻功夫比自己強。
傳統技藝,繼承和發展同樣重要,從業三十多年的楊永杰有一個夢想,那就是想把永昌縣城湮滅了的明清古建筑一一復原,只要能找得到圖紙的,有一個復原一個,找回已經失落的優秀文化。他說:“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時代發展越快,越不能忘了根本?!?/span>
在參與古建筑修復作業時,楊萬年父子倆堅持古建筑“模型”的營造制作。他走遍市區周邊名勝古跡,造訪現存的重點古建實物,嚴格按照升起、側腳、卯榫的制作技藝將這些古建筑按比例制成一個個靈動的“小樣”。木屑翻飛中,古建筑營造技藝驚艷了時光。
楊萬年告訴記者,他一開始跟隨父親學的是拆古建筑,而他卻在拆解中慢慢感悟到了重建的精髓。他又手把手把這份技藝傳承給了后輩。從永昌水磨關南沿溝居士林過殿、北海子五佛寺佛座到云莊寺大雄寶殿及山門,修復這些古風建筑時,木雕數量巨大。斗拱、牌匾、抱柱、垂柱、門窗及各類佛像、神像、佛龕等,都是純手工打造。楊萬年依靠嫻熟的技藝,依據原建筑的修建特色,使得這些木雕作品修舊如舊,重現光彩,令人嘆為觀止。
從修復古建筑的“文物醫生”到文化傳承的“時空譯者”,楊氏父子用半世紀堅守詮釋:真正的工匠精神,是讓傳統活在當下,讓技藝對話未來。他們的刻刀下,不僅復活著消逝的營造智慧,更鐫刻著文化自信的時代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