濟南英雄山文化市場內一間古色古香的店鋪里,69歲的張繼平與傳統鋦補技藝傳承人趙殿文相談正歡。店內來客不少,有慕名前來學習鋦補的愛好者,也有因好奇進店觀覽的市民。
來來往往的人總會跟張繼平打聲招呼,聊聊鋦瓷,聊聊濟南。張繼平是著名文史學者、資深媒體人,也是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主要負責人,退休后,他將精力聚焦在非遺研究工作上,走訪了大量非遺傳承人,編寫非遺讀本、非遺典籍等圖書,用滿腔熱忱助力濟南非遺充滿活力地傳承發展下去。
傾心研究,守護非遺傳承
早在20年前,張繼平就與非遺結下了不解之緣。“參加工作以來,我一直在文化領域探索。‘非遺’的概念剛傳進中國時,我就特別關心,于是開始了研究。”2004年,中國加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我國對非遺保護工作進行了長久而積極的探索實踐。
什么是非遺?怎樣保護非遺?如何將非遺傳承給更多年輕人?踏入非遺的世界之后,張繼平沉迷其中,他查找研究了大量資料,走訪傳承者,整理資料,總結理論……“非遺項目我一個也不會,但是從理論、人文素養方面可以給傳承者們提供一些幫助。”從工作到退休,多年以來,張繼平無償幫助了許多人,他不斷地發掘非遺人群,調動積極性,幫助他們申報認定傳承人。2020年8月,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搭建起合作交流的平臺,張繼平與其他非遺研究者們加入其中,為濟南市非遺保護事業的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作為主要負責人,協會成立之初,張繼平提出了“活態傳承,活化保護,活力非遺”三點要求,“這三點既是我對他們的要求,也是我一直照做的標準。”具體來說,一是助力活態傳承,協會鼓勵年紀大的傳承人帶領年輕人學習非遺技藝,“師傅毫無保留地傳授,徒弟盡心盡力地學習,協會起到助推作用。我參加過很多收徒儀式,見證非遺技藝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二是助推活化利用,比如助推非遺文創產品的設計和生產,讓非遺元素和現代生活相結合,讓非遺技藝和現代設計理念融合,“非遺產品的效果很重要,產品不能沒用。文創產品能夠提高非遺的文化價值和市場競爭力。”三是助陣活力非遺,濟南市非遺協會成立后,對非遺傳承者們進行了發掘、培養、管理、指導等工作,組織非遺進校園、進社區、進工廠等,讓傳統技藝獲得了更多展示機會,“所謂傳承,指的是傳承技藝,但更重要的是傳承工匠精神。”
編纂大典,呈現濟南非遺發展總體全貌
濟南是全國兩大非遺節會之一——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的永久落戶城市,目前入選聯合國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項,擁有國家級項目13項、省級108項、市級565項。“長時間研究非遺,促使我產生了一個想法:如何將非遺傳遞給孩子們?”2018年,張繼平編寫了教育讀物《尼山新六藝:非遺》,以風趣的語言、生動明了的內容提煉了31個非遺代表性項目的精髓,結合插圖,將非遺的魅力傳遞給小讀者。
張繼平每年都會參與到非遺博覽會的工作當中,他注意到,人們對非遺項目了解得零零散散,同時,專業的非遺傳承人對大量的非遺術語、理論知識無從獲得。于是,濟南市非遺協會成立之初,張繼平提出了編寫“濟南非遺大典”的想法,“非遺工作做了快二十年,我們缺少一本能夠把非遺的理論、概念、術語和當地的非遺傳承人、代表性項目等方方面面匯總的綜合讀物。”
2022年3月,張繼平擔任《濟南非遺大典》主編,編委會正式開始進行編纂工作;2023年3月,《濟南非遺大典》發行。據介紹,該書是闡釋非物質文化遺產專業術語,介紹濟南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和傳承人,反映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及保護工作總體面貌的工具書,包含地理概況、基本理論、組織機構、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名錄、非遺體驗基地、區縣級代表性項目和代表性傳承人名錄、法律法規等。該圖書為科研院所、各大院校、教育教學研究機構、中小學、文化機構以及相關學者、非遺工作者、非遺實踐者、理論研究人員掌握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知識具有重要的文化價值和傳承意義。“這本非遺大典在全國首開先河,是國內各省市非遺領域的第一本典籍類圖書,甚至受到了很多外地非遺工作者的關注。”
“非遺+”讓傳承充滿活力
“跟張老師認識是在一次非遺主題的活動上,我們聊了很多,他帶給我很多啟發。”傳統鋦瓷技藝傳承人趙殿文的店面分隔成兩個區域,一面是放滿了鋦藝作品的柜子,另一面是略顯雜亂的工作臺。他拿起自己鋦補的瓷瓶向張繼平展示,老舊瓷器在銀色釘線的修復下不但彌補了殘缺,古典花紋更添上幾分雅致氣韻。
與非遺同行多年,張繼平在指導、培養傳承人時總結了六個維度,“家國情懷、人文素養、專業精神、治學態度、嶄新表達、使命擔當缺一不可,這也是我對自己的要求。”張繼平特別提到,傳承人隊伍中大多數都有專業精神,但對嶄新表達方面有一定欠缺。“技藝是傳統的古老的,但是產品的表達形式可以多樣化。就像傳統鋦補,過去在老百姓的日常生活里很常見,但現在鍋碗瓢盆壞了,大家都是直接買新的。”張繼平說,通過新的表達方式,現在鋦補技藝在文玩、老物件、茶具上找到了新舞臺,“工藝還是原來的工藝,通過一些形式上的轉變,讓它更美觀,具有一定的藝術性,這就是新的表達方式。”
多年從事非遺研究保護工作,讓張繼平不免遺憾的是,仍然有一部分非遺技藝面臨失傳、消失的困境。如何讓非遺充滿活力地傳承下去,是張繼平一直思考的問題。“非遺傳承主要在兩方面,一是工匠精神的傳承,二是傳統技藝的傳承。根據這些年的經驗,我們認為‘非遺+’大有可為。”張繼平認為,非遺傳承要跟上時代發展,比如“非遺+文創”,引導非遺與現代潮流相結合,與市場需求銜接,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非遺產品;“非遺+AI”的形式,通過新技術打破地域和距離上的隔閡,可以讓大眾深度體驗非遺魅力,同時也讓濟南非遺走出去變得方便可行。
面對非遺保護傳承的趨勢動向和新環境,張繼平認為,當前的非遺工作存在需要解決的問題,“目前,非遺項目的評選標準還不是很清晰,這造成了各地評出來的非遺項目,本身是有差異的。再一個,我認為非遺除了準入機制,應該也制定一個退出機制,需要盡快完善起來。”
令張繼平欣慰的是,最近幾年,老百姓對非遺的關注和喜愛越來越多,逢年過節舉辦的豐富主題活動,各地文旅景區的非遺展示隨處可見,網絡上關于非遺的討論遍地開花。69歲的張繼平也注冊了新媒體平臺和短視頻賬號,“我基本上每天都會發動態,有時候一天發好幾條,每天都會有非遺內容。”張繼平對非遺傳承發展充滿信心,“非遺能夠傳承到今天,本身就具有沿進性,我相信一定會繼續往前走。而非遺工作者們,也將在文化‘兩創’的指引下,助推非遺朝氣蓬勃、充滿活力地傳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