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等有關法律法規,截至目前,具有中國特色的國家、省、市、縣四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共認定非遺代表性項目10萬余項,各級代表性傳承人近10萬人。
而從事非遺行業的工作,沒有列入代表性名錄的“非遺傳承人”多達幾十萬人。如何保障和引導這些“無證人員”做好非遺的傳承和保護,是值得我們關注的重要問題。
引導這些“非代表性非遺傳承人”(即未被認定為國家級、省級等代表性傳承人的普通非遺從業者)的職業發展是非遺保護中的關鍵環節,需通過多維度政策支持、資源整合和社會參與,為其提供可持續的發展路徑,保障他們的職業權益,引導他們良性發展,激發其傳承活力并拓寬職業空間。
一、完善政策體系,擴大扶持覆蓋面
構建梯級人才體系
在現有國家級、省級非遺傳承人名錄基礎上,推動市、縣級政府建立本級名錄,并建立“候補傳承人”“潛在傳承人”三級梯隊制度,將非代表性傳承人納入扶持范圍,提供生活補貼、傳承活動資金等支持。例如,山西省人大代表張宏亮建議通過稅收優惠、技術扶持等政策降低非遺項目單位的運營成本,此類措施可延伸至非代表性傳承人群體。
動態管理與專項基金支持
通過動態評估機制,定期考核并調整梯隊成員,激勵普通傳承人通過提升技能進入更高層級。設立專項基金用于非代表性傳承人的技藝傳承、產品開發及市場推廣。例如,為瀕危項目提供搶救性資金,支持其開展授徒、傳藝活動;對具有市場潛力的項目提供創業扶持,如場地租賃補貼、設備購置補助等。
認定標準靈活化
將技藝水平、社區影響力、創新實踐等納入考核,避免僅以年齡或資歷為門檻。
榮譽表彰與社會認同
通過設立“非遺新銳傳承人”“社區文化使者”等榮譽稱號,通過地方文化節、媒體報道提升其社會認可度。
二、加強能力建設,提升職業競爭力
多元化技能培訓體系
職業技能課程:針對市場需求設計課程,如非遺產品設計、電商運營、文旅融合等。吳起縣通過就業技能培訓將“剁蕎面技藝”轉化為勞務品牌,即為成功案例。
高校與非遺工坊合作:推動普通傳承人進入高校擔任講師或參與課程開發,如福建理工大學探索非遺技藝與高等教育結合,培養復合型人才。
“傳習+創業”雙軌培養
社區傳習基地:在鄉村、社區設立非遺工坊,普通傳承人可通過帶徒授藝獲得收入,如杭州鉤針編織技藝通過社區課程吸引年輕從業者。
創業孵化支持:提供創業指導、小額貸款及市場對接服務,幫助其將技藝轉化為可持續生計。例如,山西黎城喬老憨家紡通過品牌化運營帶動就業。
教育體系融合
鼓勵高校增設非遺相關專業,建立非遺實踐基地,吸納非代表性傳承人參與教學或研修。例如,福建理工大學建議將非遺課程納入高校教學,并通過“大師進校園”活動擴大傳承人影響力。
三、推動市場化與跨界融合,拓寬職業路徑
產品化與品牌化賦能
細分市場開發:針對不同消費群體設計產品,如高端定制(蘇繡禮服)與大眾消費品(草木染文創)。孫知團隊的草木染寵物用品即通過功能性與美學結合打開市場。
IP聯名與跨界合作:與影視、游戲、時尚品牌合作,提升產品附加值。如西泠印社與《三體》聯名,吸引年輕消費者。
數字化與新媒體助力
短視頻與直播帶貨:通過抖音、小紅書等平臺展示技藝并直接銷售,如“銀匠雪兒”通過短視頻積累百萬粉絲,帶動訂單增長。
虛擬體驗與數字藏品:利用VR、NFT技術擴大傳播,如騰訊“數字藏經洞”項目為非遺注入科技元素。
四、政策支持與社會資源整合
完善法律與制度保障
明確普通傳承人權益:修訂非遺法,將市、縣級傳承人認定與管理納入法律框架,保障其傳承活動的合法性。
知識產權保護:建立非遺技藝登記制度,防止技藝濫用,如網頁7提到的非遺知識產權侵權反饋機制。
文旅融合與社區嵌入
非遺主題旅游線路:將普通傳承人納入文旅產業鏈,如貴州丹寨卡拉村通過“非遺研學+民宿體驗”帶動就業。
公共文化服務采購:政府通過購買服務形式支持其參與社區活動,如高郵非遺夜市集通過公益展演提升影響力。
五、完善法律保障與長期規劃
知識產權保護與權益維護
建立非遺技藝知識產權登記制度,明確傳承人的權益歸屬;設立法律援助平臺,幫助傳承人應對侵權行為。
長期跟蹤與評估機制
定期評估扶持政策效果,動態調整支持方向。例如,通過傳承人數據庫監測其職業發展狀態,及時提供針對性援助。
“非代表性非遺傳承人”的職業發展,需通過制度創新、能力提升、市場驅動、社會協同四輪驅動,構建“傳承有支持、技藝有市場、職業有尊嚴”的生態體系。其核心在于將非遺從“文化保護對象”轉化為“現代生活資源”,讓更多普通非遺從業者通過技藝傳承實現個人價值與社會價值的統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