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傳承人需要同時擁有“作品”和“產品”,是因為二者分別承載著不同的功能與價值,共同支撐非物質文化遺產(非遺)的活態傳承與可持續發展。
非遺傳承人既是傳統文化的守護者,也是時代創新的推動者。他們需要兼具“作品”與“產品”的雙重屬性,這一需求源于非遺保護與發展的內在邏輯,也是傳統文化在現代社會中存續的必然選擇。
一、文化價值的錨點:作品是核心
作品承載著非遺的原生基因,是技藝的活態檔案。
例如福建建窯建盞燒制技藝傳承人孫建興,以復刻宋代曜變天目盞為畢生追求,其作品精確到釉料配比與窯溫曲線的復原,成為研究宋代茶文化的實物標本。這種對傳統工藝極致的堅守,確保了技藝的純粹性與歷史可溯性。
二、生存邏輯的嬗變:產品是通路
當傳統手工藝脫離農耕社會的供養體系,產品化成為存續的生存策略。
例如貴州丹寨寧航蠟染工坊將苗族紋樣轉化為現代服飾,單件產品價格從收藏級作品的數萬元降至千元級,年銷售額突破2000萬元。這種市場轉化不僅供養著37位畫娘,更使瀕危的蠟染技藝獲得造血功能。
三、傳播范式的升級:從儀式到場景
作品往往依托文化儀式存在,而產品則滲透日常生活。
例如蘇州緙絲傳承人王建江在創作《蓮塘乳鴨圖》復刻品的同時,開發緙絲表帶、車載香囊等產品。故宮文創數據顯示,單價300-800元的緙絲衍生品年銷量超10萬件,讓非遺從博物館展柜走入消費場景,完成文化符號的現代轉譯。
四、社會功能的拓展:從遺產到資產
日本“人間國寶”制度顯示,當非遺完成從文化資產到經濟資產的轉換,傳承效率提升83%。宜興紫砂通過“大師工作室+品牌授權”模式,顧景舟遺作拍賣價過億的同時,授權品牌年產值達30億元,帶動整個產業鏈2.7萬人就業,驗證了作品確立價值高度、產品擴大市場寬度的共生模式。
五、動態平衡中的傳承哲學
非遺的當代存續需要構建“金字塔模型”:塔尖的標桿性作品確立文化坐標,塔基的系列化產品形成市場基座。這種結構既避免了過度商業化導致的技藝異化,又突破了封閉傳承導致的市場萎縮。當景德鎮陶瓷大師在3D打印輔助下創作青花瓷,當泉州木偶戲通過全息投影走向海外,我們看到的是傳統基因與現代表達的有機融合,這正是非遺在當代最具生命力的存在方式。
實現路徑分析:
一、“作品”是文化傳承的核心
1.定義與意義
“作品”:指非遺傳承人基于傳統技藝、文化內涵和藝術表達創作的成果,如刺繡、陶瓷、傳統戲劇表演等。它強調原真性、技藝完整性和文化象征意義。
核心價值:
文化基因的保存:作品是傳統技藝的載體,確保非遺的核心技藝、審美標準和歷史記憶不被稀釋。
傳承人的身份標識:作品體現傳承人的技藝水平和文化責任感,是其“傳承人”身份的根基。
2.為什么必須堅持“作品”?
若只追求“產品”而忽視“作品”,非遺可能淪為商業符號,失去其文化內核。例如,若傳統木雕完全機械化量產,手工雕刻的獨特技藝和藝術價值將消亡。
二、“產品”是生存與傳播的橋梁
1.定義與意義
“產品”:指在保留非遺核心元素的基礎上,通過創新設計、功能拓展或市場適配形成的商品或服務,如非遺主題文創、體驗課程、文旅融合項目等。
核心價值:
經濟造血功能:產品通過市場流通為傳承人提供收入,解決“活態傳承”的經濟困境。
大眾化傳播:產品以現代人接受的形式(如日用品、數字內容)傳播非遺,擴大其社會影響力。
2.為什么需要“產品”?
案例:
蘇州刺繡傳承人將傳統雙面繡技藝融入時尚包袋設計,既保留了針法技藝(作品屬性),又吸引了年輕消費者(產品屬性),實現技藝傳承與市場收益的雙贏。
三、“作品”與“產品”的辯證關系
1.互為支撐
作品是產品的根基:沒有傳統技藝的扎實功底(作品),產品會失去文化獨特性,淪為普通商品。
產品是作品的延伸:通過產品化,非遺得以融入現代生活,避免成為“博物館中的標本”。
2.平衡策略
分層開發:
高端作品:面向收藏、展覽或學術研究,保持原真性(如大師級瓷器)。
大眾產品:面向普通消費者,注重實用性與價格親民(如非遺紋樣的手機殼)。
創新邊界:
創新需以“核心技藝不變”為前提。例如,苗銀首飾可設計現代款式,但鏨刻工藝必須手工完成。
四、國際經驗與政策導向
1.國際實踐
日本“人間國寶”制度強調傳承人必須創作傳統作品,同時鼓勵開發衍生品(如漆器茶具)以維持生計。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倡“創造性轉化”,即在保護非遺本真性的同時,推動其適應現代需求。
2.中國政策支持
《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要求傳承人“開展傳承活動”,既包括技藝傳授(作品),也包括合理利用(產品)。
文旅部推動“非遺工坊”建設,幫助傳承人將作品轉化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
非遺傳承人兼具“作品”與“產品”,實質是平衡文化保護與生存發展的雙重需求:
“作品”守護文化根脈,確保非遺不被異化;
“產品”激活當代價值,讓傳統技藝“活下去”并“火起來”。
二者缺一不可,共同構成非遺活態傳承的完整生態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