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是因為國外沒有大漆,否則漆畫會成為國際最大的畫種,因為大漆包容性太強了,什么都可以制作表達。”——周潤達
漆藝家、福建省青年畫院特聘畫家、潤坊文化創始人、周工漆坊創辦者、“2024福布斯中國杰出匠人TOP100評選”入選者
大漆的應用在中國源遠流長,其防水、防腐和便于附著的特性,極大地增強了竹木器具的壽命和使用價值,并使得這些器具獲得了巨大的藝術表現空間——在馬王堆出土的數百件保存完好、光亮如新、造型及紋樣精美的漢代漆器無不向我們如此訴說著。在這些漆器中,有不少杯、盤、壺、屏風和化妝盒等,使我們得以想象古人的摩登生活和奢華享受。
在材料科學出現之前的漫長歲月中,漆器就像陶瓷和絲綢一樣,不僅在實用性上發揮著不可替代的關鍵作用,還在文化與藝術層面上推動了民族和社會的發展。時至今日,漆器和漆藝仍以其濃重的中華文化烙印和歷史文化價值而備受重視,而漆藝在現代藝術領域強大的表現力和發揮潛力,正受到以周潤達為代表的一批頻繁活躍于國際舞臺的藝術家和藝術市場參與者們的大力推崇。
近期,我們通過“2024福布斯中國杰出匠人TOP100評選”這一契機,與其中的一位入選者——周潤達先生進行了一場關于漆藝前世今生的對話。
Q:能否介紹一下中國非遺大漆工藝,以及這項領域的發展現狀?
周潤達:追溯歷史,中國大漆文化已經有八千多年了。大漆從原始社會就已經被廣泛使用,在如今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大漆被列入非遺,主要是要保護其傳統的工藝。一件好的大漆工藝品、大漆家具、大漆裝置藝術,一般都要經過幾十甚至一百多道工序。不管大小件物品,坯胎成形后,都會經過裱布、刮數遍生漆灰、打磨、上底漆、上面漆等工藝,最后才可以修飾、推光。一天如果一道程序,一件作品至少需要三五個月才能成品。所以,程序復雜、制作周期久是大漆工藝的特性。
目前大漆發展狀況一般,因為大漆工藝復雜繁瑣,制作周期太長,而且大部分靠手工制作,所以很難量產,也很難實現標準化。據我了解,現今日本、臺灣、韓國、越南等國家都沒有大漆品牌,它們和我國目前現狀一模一樣。大漆產業分成兩部分,一部分是工藝大師、藝術家作品,他們有各自的工作室或工坊,掌握著獨特技法理念,他們的作品數量有限,價格高高在上;另一部分是民間小作坊,專門研發一些跟生活息息相關的大漆制品,種類繁多,價格實惠,有一定的銷量,但工藝一般。
目前,大漆文化因為缺乏宣傳,所以知道的人不多,了解它價值的只有少數人,還是偏小眾。近幾年有了互聯網相對好了許多。如今越來越多的人參與到大漆的陣營,有國外藝術家、各行各業的人轉行從事大漆行業。所以我們相信未來大漆行業會欣欣向榮起來的。
Q:您不但是漆藝領域的著名人物,還長期活躍于國內外許多個知名藝術展,能否分享一下您這些年來的經歷和感悟?
周潤達:我做大漆是從2003年開始的,至今已經有22年了。當時我在師大美院專門研究油畫創作,畢業后才走向大漆產業。平時我堅持用大漆創作,有平面漆畫,也有立體漆器,還有半立體裝置藝術。除了個人創作以外,我還創辦了一個大漆工坊,請了幾十個老藝人幫忙制作大漆產品,產品種類繁多,小件有飾品類的、茶道用器類的,大件有各種大漆壁畫、大漆家具、脫胎立體裝置等。
為了拓展大漆產業發展,2014年至2015年,我在臺灣明道大學和文化大學舉辦了兩次“漆情畫意”個展,當時帶過去五十幾張大漆作品,大家對我個人作品表示肯定。
2017年,我參加了51屆意大利威尼斯雙年展、平行展,帶去了一個巨大的大漆裝置藝術,名為《無極》。它以中國古代哲學為題,組合成一組迷宮。當時由于場地有限,沒有全部展出,雖然有點遺憾,但還是受到了評委們的認可。意大利主辦方策展人大衛看完作品后,對我們中國大漆很感興趣。那年年底,他特意帶團隊到我福州大漆工坊來參觀,并邀請我參加2018年意大利米蘭設計周。
隔年,我受邀做了一件大漆裝置,當時主題是“未完成的家”。我利用西方的數字文化,用最傳統的中國榫卯結構做了一套大漆的房子。這位外國策展人把我的作品放置在米蘭大學進門最醒目的地方,還配置了一個大屏幕,向世界介紹了我們中國的大漆工藝。最終,這件作品被評為最佳手工藝獎,并被米蘭政府收藏。
2018年底,大衛還邀請我參加法國大皇宮國際藝術展,當時我帶了六個大漆藝術家參展。在展覽期間,由于很多老外沒見過漆畫,導致我們的展位老外特別多,有各種拍攝的、各種問價格的。可以這樣說,主要是因為國外沒有大漆,否則漆畫會成為國際最大的畫種,因為大漆包容性太強了,什么都可以制作表達。
2019年,我帶了很多漆藝小作品,專程到歐洲拜訪了幾個大品牌,目的是尋找大漆的國際市場。當時拜訪了四大品牌,古馳、路易威登、愛馬仕、阿瑪尼。當我介紹大漆文化,特別強調大漆是天然植物漆,可以食用,而且每件作品都是純手工制作、有一百多道工序時,他們都目瞪口呆,一致認為大漆完全有條件做全球最大品牌。
Q:用漆藝來創作作品,與傳統畫筆畫布的形式相較,有哪些難點和特別之處?
周潤達:大漆作畫,必須有一個載體,這個載體什么材料都行,但必須穩定,不能開裂。載體一般以實木板居多,但都要裱布、刮灰,增強其附著力和強度。大漆制作有很多工藝,特別脫胎工藝很強大,它可以塑造形體,可以做主體、半立體的作品,大漆也可以跟金、銀、銅、鐵相結合,因此它什么都可以制作,千變萬化。
Q:您是在什么時候對大漆產生了興趣?當初選擇投身于這項領域是出于怎樣的想法?
周潤達:我是在大學畢業之后才接觸了大漆,當時是被大漆的藝術魅力所吸引。大漆包容性特強,什么材料都能附著,又可以塑造主體,它可以像膠水一樣粘貼東西,也可以像油畫、國畫一樣描繪、潑彩。所以在接觸大漆之后,我就放棄了油畫創作,全身投入到大漆領域。
當時投身這項領域,除了滿足平時的個人創作需求,我還有一個愿望,想打造出一個全新的大漆品牌,因為大漆具備了做國際大品牌的條件。目前我還在努力朝打造國際品牌方向努力發展。
Q:您如何實現漆藝的非遺文化傳承與發展?當代漆藝術的設計、制作,以及表現特點與古代相比有哪些變化?您是如何進行融合與創新的?
周潤達:我在學漆初期,已經聘請了一批民間老藝人,這批老藝人從小就是做大漆的,他們的工藝是一流的,幫我解決了工藝的難題。也就是說我的工藝是跟這些老藝人學習的。我本身是美院畢業的,所以藝術對我來說不是什么難題。
當代的漆藝術和古代的相比有很多變化。我一直堅守傳統的工藝,傳統的制作程序一道都不能省,它能保證作品的質量和保存時間。大漆雖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但大漆不像其他非遺,大漆在不同時代有不同面貌,所以大漆永遠不可能被淘汰。我一直追求的是傳統的工藝,但我的設計理念還是保持時代性。設計一定要符合潮流,跟我們現實生活要息息相關,這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我平時除了研究中國傳統文化,還經常跑國外參觀學習交流,提高自己的眼界,了解當今國際流行的東西,每次回來都有不同的收獲,創作范圍不斷拓展。
Q:能否談一下您對當前漆藝術品市場、漆工藝商業價值,及其未來發展趨勢的看法?
周潤達:通過這幾年的觀察,我認為大漆發展可以走下面兩條路:一是奢侈品,大漆純天然、無毒環保、制作程序復雜,純手工制作,機器無法替代,所以它具備了奢侈品的條件,這是可遇不可求的;二是大漆適合做藝術品,大漆材料本身具有包容性,什么都可以表達,它碰到不同的材料,都會產生不同的美感,所以大漆作為綜合材料是首選。
大漆代表東方古老的文化,它有說不完的情懷故事,所以大漆也適合做文化產業。同時,它還可以進入各行各業,可以跟不同行業完美結合,因此,我相信大漆文化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