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弦輕撥可繞梁三日”形容的是京族的傳統樂器——獨弦琴。京族是廣西北部灣畔的少數民族,也是中國唯一的海洋少數民族,獨弦琴作為京族的傳統樂器,以“一弦能彈百種音”受到當地群眾的喜愛。
今年,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京族獨弦琴藝術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蘇海珍像往年一樣,背著獨弦琴上全國兩會,讓更多人能夠親耳聆聽獨弦琴曼妙的天籟之音,為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非遺技藝貢獻力量。
談起獨弦琴的歷史,蘇海珍如數家珍。她告訴記者,獨弦琴在中國古代也被稱作“一弦琴”“獨弦匏琴”。由于歷史原因,獨弦琴曾經在很長一段時間幾乎瀕臨失傳,后經過幾代民間藝人的努力,不斷改良和發展,近20年才逐漸恢復生機。
“2011年5月,京族獨弦琴藝術被列入第三批國家非遺名錄,在國家的重視和各級文化部門的大力支持以及民間藝人的積極保護傳承下,獨弦琴藝術得到了較好的發展,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景象。”
蘇海珍說:“作為一名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京族獨弦琴藝術自治區級代表性傳承人,我多年來一直致力于傳統文化的保護傳承和弘揚發展。我是土生土長的京族女子,也是全國政協委員,為傳承非遺技藝、弘揚民族文化鼓與呼是我的責任和使命。”
為了這份責任和使命,蘇海珍從多年前就開始深入基層,走訪調研獨弦琴藝術的發展情況。她發現,相較之前,獨弦琴雖然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與鋼琴、小提琴、古箏、二胡等相比仍屬于小眾樂器,傳承途徑僅限于民間,個別中小學和職業學校也只是開設了相關的社團課、興趣班,并沒有系統或專業的培訓,而國內所有的音樂學院也幾乎沒有設置獨弦琴專業。
蘇海珍意識到,唯有傳承才能讓琴聲不絕于耳。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她提出推動獨弦琴藝術進入高等音樂院校課程的建議,讓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實現有機融合,為技藝傳承注入可持續的發展動力。
“目前,有關獨弦琴的書籍、教材數量少且實用性不強,保護傳承經費不足以持續開展相關培訓,這些問題導致高水平的獨弦琴創作、表演人才缺乏,傳承接續不力。”蘇海珍說。
對此,蘇海珍建議在中小學和職業學校長期開設獨弦琴興趣課,在高等音樂院校定期舉辦講座,有條件的院校開設獨弦琴專業,邀請國內外知名專家和傳承人授課。同時,定期舉辦獨弦琴研討會、比賽、文化交流等活動,并在社區、鄉村組織公益班,為大眾普及獨弦琴知識與技藝,形成良好的文化藝術氛圍。
蘇海珍心中有一個夢想,就是以獨弦琴為橋梁,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隨著琴聲傳向世界。為此,她將不遺余力地持續推動獨弦琴藝術進校園、進課堂、進社區,培養更多的藝術人才,講好中國故事,傳播好中國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