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7月,習近平總書記赴江蘇考察,觀看蘇繡制作后十分感慨:“中華文化的傳承力有多強,通過這個蘇繡就可以看出來。像這樣的功夫,充分體現出中國人的韌性、耐心和定力,這是中華民族精神的一部分?!蹦鳛榉沁z(蘇繡)代表性傳承人,請結合從事蘇繡藝術創作的經歷,談談對總書記這句話的理解。
姚建萍代表:
習近平總書記的關心,是對蘇繡手工藝人極大的鼓舞。蘇繡工藝傳承兩千多年,靠的正是這股韌性、耐心和定力;我從事蘇繡藝術創作40多年,堅持以磨針功夫,做繡花事業,靠的也是這股韌性、耐心和定力。我們家是蘇繡世家,我從七八歲開始跟著母親學習刺繡,12歲時就能獨立完成一條刺繡領帶。在后來拜師學藝的日子里,從基礎針法到人物肖像繡,老師口傳身授,我心摹手追,對技法記錄整理后,再一次次嘗試,每天刺繡時間超過12個小時。我逐步掌握了人物肖像中的結構關系,如光影明暗及透視,以及對蠶絲線光澤特性、刺繡絲理方向、取線的粗細、針腳長短的運用。學成出師后,我在磨煉蘇繡各種技法的基礎之上,遙接古今、貫通中西,探索形成了擁有個人風格的“融針繡”。我相信,只要有總書記說的這股韌性、耐心和定力,沉下心來做好技法磨煉,一定能讓非遺走向更廣闊的天地。
記者:
近年來,“非遺熱”持續升溫,體驗非遺成為社會新風尚。請您談談如何讓蘇繡等非遺得到更好的傳承發展。
姚建萍代表:
如何讓非遺一代一代接下來、傳下去,是一個社會的大課題。我一直認為,把非遺用起來就是最好的傳承。蘇繡的傳承不僅要呈現它的藝術性,更要將它應用到實際生活中去,深入挖掘蘇繡與現代生活的契合點,擴大蘇繡傳承的受眾基礎。
近幾年,我不斷嘗試融合創新傳播,用創新的宣傳方式推動非遺的傳承發展,培育年輕群體對蘇繡的關注和熱愛。我在抖音、小紅書等社交媒體平臺開設了自媒體賬號,通過短視頻、直播的方式向更多的人宣傳蘇繡文化、展示蘇繡技藝、分享心得。我們團隊還與熱門手游開展合作,將蘇繡元素融入游戲的主題、服飾、道具的設計。我希望通過這些方式讓更多的人,尤其是年輕人關注、喜愛蘇繡,讓非遺得到更好的傳承發展。
記者:
非遺的保護傳承關鍵在人。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積極培養傳承人,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請您談談傳承人的培養。
姚建萍代表:
非遺以人為傳承載體,沒有足夠數量和高素質的傳承人,其賡續發展就會成為無源之水。我認為,正確處理非遺保護與利用的關系,激勵更多人才投入非遺的傳承發展,吸引更多年輕人關注非遺、傳承非遺、創新非遺,是關鍵所在。
學習蘇繡的門檻非常高,要成為熟練工動輒需要練上三五年基本功,存在學習周期長、見效慢的問題,這也是大多數非遺的傳承發展必須面對的現實。我們可以嘗試調動高校的資源優勢,依托相關學科專業構建起非遺代表性項目的傳承體系,系統培養不同領域的傳承人的專業技術能力、創新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從源頭解決傳承困境的問題,為非遺的傳承發展提供高質量和可持續的人力資源保障。
這些年,我與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聯合成立“清華美院·姚建萍中國刺繡教學實踐基地”,培養“能繡懂畫、能畫懂繡”的新一代復合型刺繡人才;與蘇州工藝美院織繡班學生結對,手把手傳授蘇繡技藝;與蘇州大學“牽手”成立蘇繡藝術研究院,探索建立產學研用一體化機制。蘇繡需要耐心和定力,人才培養也一樣。接下來我最想干的事,就是抓緊時間,帶動更多優秀人才投身蘇繡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