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場致謝
感謝天津大學建筑學院、薊州區文物局領導及王其亨教授團隊的精心組織,感謝建筑史學界同道的參與。今日會議雖短暫,但意義非凡——恰逢李誡立碑日、梁思成先生結婚紀念日及營造學社重要節點,是回顧與展望中國建筑史研究的珍貴契機。
《營造法式》的歷史價值與學術意義
《營造法式》不僅是宋代建筑技術的集大成之作,更是一部融合物質史、技術史、經濟史與材料史的“大書”。與古代很多經學典籍不同,它以實證精神為后世提供了研究中國古代建筑的基石。自1919年朱啟鈐先生發現此書,歷經百年,其學術價值始終貫穿中國建筑史研究的核心脈絡。
學術歷程回顧
1.奠基階段(1919-1940年代)
-朱啟鈐發現《營造法式》后,組織校勘,委托陶湘仿宋刊行,1925年“陶本”問世,奠定研究基礎。
-營造學社成立,以“溝通儒匠、解讀法式”為目標,梁思成、劉敦楨等學者開啟田野調查與文獻考據結合的研究范式。
-梁思成赴薊縣獨樂寺考察,首次嘗試以宋式術語解析古建,逐步擺脫清式術語束縛,最終在佛光寺研究中實現突破。
2.深化階段(1930-2001年)
-梁思成系統研究《營造法式》始于1939年,1942年完成大木作理論梳理,1961-1964年完成《營造法式注釋》主體,1983年上卷出版,2001年全集終成。
-故宮本等新版本陸續發現,推動研究不斷完善。
個人研究體悟
-早年對《營造法式》心存敬畏,僅將其作為工具書使用,未敢深入觸碰。
-受王軍老師之邀為三聯書店再版梁思成《營造法式注釋》(簡體版)撰寫導言,為此系統梳理學術史,方知此書貫穿中國建筑史研究80余年主線。
-參與清華歷史所項目時,深感前輩學者篳路藍縷之功,亦意識到仍有大量研究工作亟待推進。
當前學術倡議
1.支持《建筑史學刊》
-呼吁學界同仁積極投稿,將其打造為建筑史領域的核心刊物,延續朱啟鈐、劉敦楨、梁思成等先輩的學術精神。
-今年第四期擬設紀念專題,誠邀相關研究成果,共同推進建筑史學科發展。
2.未來研究方向
-《營造法式》仍存諸多未解之謎,需結合新材料、新方法深化研究,尤其應關注其技術史、社會史維度的挖掘整理。
結語
中國建筑史研究任重道遠,望后輩學者承繼前賢遺志,以嚴謹態度與創新精神續寫學術篇章。再次感謝會議組織者與各位同道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