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代表性項目“納西族東巴畫”區(qū)級代表性傳承人趙煌今年已經(jīng)76歲,依然保持著每天清晨作畫的習慣。他運用竹筆,蘸取來自金沙江畔的礦物顏料,一筆一畫地將納西族先民對天地的敬畏和對生命的禮贊凝聚在畫作中。
在麗江古城的老宅里,年幼的他第一次見到了家中珍藏的東巴畫經(jīng)卷,那些神秘的紋路深深地吸引著他。20歲那年,趙煌在原麗江縣大東、鳴音等地跟隨老一輩東巴畫匠學習東巴畫技藝。為了從散落的東巴木牌畫、紙牌畫和卷軸畫中學習東巴畫技法,他跑遍了云南和四川兩省的納西族村寨,搜集到了東巴經(jīng)12本、東巴畫60余幅,為東巴畫的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
出于對東巴文化深沉的熱愛與不懈追求,1976年,趙煌毅然決定從教師崗位辭職,全身心投入東巴畫創(chuàng)作中,先后在原麗江市東巴文化研究所、東巴博物院潛心實踐鉆研,并到四川美術學院和云南藝術學院深造,系統(tǒng)學習藝術理論。他將現(xiàn)代繪畫元素融入東巴畫中,形成了自己古樸粗獷、夸張生動的獨特風格。2019年3月,趙煌在古城區(qū)總工會成立民族文化傳習室,長期向公眾傳授東巴畫知識與繪畫技法,并堅持每周開展“非遺進校園”活動,培養(yǎng)了眾多優(yōu)秀學徒。
“東巴畫不是博物館里的標本,它是活生生的文化遺產(chǎn),需要我們用雙手去觸摸,用心去感受,用行動去傳承。”趙煌介紹。2013年起,古城區(qū)在束河中心校黃山完小等中小學校設立傳承點,聘請非遺代表性傳承人為授課教師,向青少年介紹民族傳統(tǒng)文化。
截至目前,趙煌的東巴畫作品已先后在多個國家和國內多個城市展出,其深邃的文化內涵與獨特的藝術風格贏得了廣泛贊譽。他的代表作《署神》《愛》展現(xiàn)了自然之神原始圖騰的粗獷,又富有現(xiàn)代美學的張力,于2015年在中國第十屆文博會G20國際文化交流書畫藝術展中榮獲銅獎。
“我只是把納西祖先看待世界的眼睛,借給當代人看看。”趙煌說,每一代人都是文明長河中的傳承者,他希望年輕人能夠接過接力棒,讓納西族東巴畫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