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冬瓜,幾經鏨刻,在一雙巧手的不停翻飛下,變幻出無數讓人驚嘆的紋案,再與茶相碰撞,煥發迷人的清香,抿一口,香氣久久縈繞在唇齒間,這便是玉林茶泡的魅力。
在玉林,廣西非遺代表性傳承人——陳冬紅長期與冬瓜為伴,全身心投入玉林茶泡的傳承、發展、推廣中。近年來,隨著玉林大力實施文化塑城工程,玉林茶泡的“出鏡率”越來越高,陳冬紅也越發忙碌:走進高校、亮相集市、參加文化交流活動等,助力玉林茶泡逐漸褪去昔日的“高冷”“神秘”,逐漸飛入了“尋常百姓家”。
日前,陳冬紅的玉林茶泡體驗館迎來了玉林市第十一中學的師生們,他們在陳冬紅的耐心指導下,拿起鏨刀,在切好塊的冬瓜上,耐心地鏨刻圖案,速度不快,不時還有作廢反復制作的情形出現,可大伙依舊堅持到最后,直到鏨刻出滿意的作品。
看著眼前一幕幕,陳冬紅頗為感慨,瞬間將思緒拉回到自己當初學習的歲月。“我家公退休后就致力于制作玉林茶泡,在其影響下,我慢慢開始接觸、學習制作。”陳冬紅說,起初,由于尚未掌握技巧,遲遲未能上手,自己一有空就看家公制作茶泡,盯好、默記下每一個細節,之后細細琢磨、上手操作,數年如一日地練習,技藝也隨之突飛猛進。
冬瓜削皮、去瓤、切塊、鏨刻、泡洗、過青、上糖、篩曬等工序,陳冬紅重復過上萬次,早已能將各式精美茶泡,如喜慶的恭喜發財、壽比南山,樸實的蟲魚鳥獸、燈籠窗花,還有富有主題意義的國家安全、公安消防等,每個都鏨刻得栩栩如生、賞心悅目。“我父親是一個木雕師,在紋案上的結構布局、樣式設計等方面,他給了我很多意見,同時還借鑒了剪紙、繪圖、書法等技藝,增加作品的藝術性。”陳冬紅笑道,除了基本的技巧外,最重要的還是耐心,心要靜,動作要穩,不能有絲毫的著急。
在傳承傳統技藝的同時,陳冬紅也不斷地探索,尋求一條創新多樣、充滿時代氣息的創新之路。如借鑒五色糯米飯的制作工藝,創新推出有別于傳統通體潔白的新茶泡——五色茶泡,感觀、味道更佳;結合當下潮流,積極嘗試,推出奶茶+茶泡、咖啡+茶泡,更貼近年輕人的需求……陳冬紅始終認為,在傳承中進行多領域跨界、多元化融合,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必然是老行當、非遺技藝傳承的基本共識。
今年以來,陳冬紅分別被評為玉林市文化旅游大使、文化塑城先進個人等榮譽,這是對其在玉林茶泡宣傳、推廣方面的極大認可。
“2016年,玉林茶泡制作技藝被列入第六批自治區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可社會的關注度依舊很低,甚至不少本地人也對此知之甚少。”陳冬紅告訴記者,她希望通過自己的微薄之力,將這項非遺技藝傳承下去、推廣開來,進一步煥發出前所未有的生機。
想要推廣,就要走進大眾視野。因而,在自治區、玉林市舉辦的東盟博覽會、玉博會、十字街城事文化藝術節、廣恩“海上絲路”古道燈會以及各類非遺展會上,總能看到陳冬紅的身影。她總是筆直地坐在那兒,耐心地為過往的市民、游客講解,不時奉上一杯用玉林茶泡泡出來的茶水。日復一日,愿意了解玉林茶泡的人慢慢就多了起來。
“我想讓更多的孩子從小體驗,動手動腦、創新,發揮想象,從而愛上玉林茶泡。”在創作、參展之余,陳冬紅把舞臺搬到校園,走入玉林市第十一中學、玉林育才中學等。面對學生,她不吝惜自己的手藝和經驗,也樂享其中。與此同時,她還利用自己的抖音、小紅書等個人社交媒體平臺,推廣玉林茶泡技藝,并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學生、市民、游客等前來其體驗館,通過聆聽她的耐心授課、親自上手鏨刻、品嘗茶湯,直觀感受玉林傳統禮儀民俗文化的飲食符號,不經意間也會喜歡上玉林茶泡。
年初,廣西大學、新疆大學等高校學生來店里交流;一批批游客慕名而來,體驗茶泡制作;抖音、小紅書等平臺上,網友們各種提問,興趣滿滿……隨著玉林大力推行文化塑城工程以及社會高度關注非遺技藝,鐘意于玉林茶泡的人群也日益壯大。陳冬紅表示,自己長久以來推廣玉林茶泡的夢想正逐步照進現實,而她依舊會在這條路上堅定前行。目前,她正積極嘗試,努力將玉林茶泡制作成工藝品,這也能極大提升玉林茶泡的知名度,助力茶泡之美在全國各地綻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