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蔚縣歷史悠久,數千年文明延續,積淀了得天獨厚的文化資源。歷史文化遺存豐厚,地上地下文物數量位居河北省各縣(市)之首。全縣目前已登記各類文化遺存一千六百一十余處,館藏文物五千八百多件,堪稱全省文物大縣。眾多的文物資源特色鮮明,自成一體,極具保護搶救、研究利用價值,有些文物屬全國罕見。特別是古遺址、古墓葬、古建筑,更以重要的學術價值、古樸的人文景致和獨特的建筑藝術風格見長,而且保留完整、文物價值高。蔚縣歷史上有八百莊堡之說,有堡就有村,有村就有廟,有廟就有戲樓,古跡到處可尋,民俗文化遺留豐富,是一個極有特色的文化古縣。
據蔚縣博物館館長、副研究員李新威介紹,蔚縣位于河北省西北部,地處華北平原和蒙古高原的交界處,是北方草原文化和中原農耕文化的融合地帶,境內古跡遍布,歷史文化遺存非常豐富,現在保存下來的文化遺存大概有一千六百一十余處。近期國務院核定公布的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名單中,蔚縣的篩子綾羅遺址、莊窠遺址、三關遺址、楊赟家族墓地、金河寺懸空庵塔群、關帝廟、天齊廟、蔚州古城墻、故城寺、卜北堡玉泉寺、沙子坡老君觀、重泰寺等十二處文物古跡名列其中,另有代王城墓群與現有“國保”項目合并。至此蔚縣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總量累計達到二十一處,成為全國第一“國保”文物大縣。
李新威稱蔚縣的文化遺產中當屬古建筑保存下來的數量最多,蔚縣古建筑遺產集中了遼元明清各時代的建筑遺存,其中以明清建筑最為集中,所以蔚縣也被稱作河北省的古建筑博物館。關于蔚縣古建類型,李新威總結道蔚縣境內的古建筑集中了四大種類。
第一是古寺廟建筑。蔚縣保存的遼、元、明、清、民國時期的古寺廟六百多座。有建于遼代的南安寺,建于元代的釋迦寺,建于明代的玉皇閣、真武廟、靈巖寺、華嚴寺等等。其中群組建筑重泰寺,建筑風格極其獨特,是蔚縣規模最大、主體建筑保存最為完整、時間連續性最強的千年古剎,其在三教樓后單獨建置僧寮住房的形式,在全國寺廟建筑中極為罕見。
第二是古城堡建筑。明清時期蔚縣境內有村就有堡,見堡就是村,歷史上有八百村落,八百城堡之說。到目前為止,蔚縣古城堡保存下來的還有三百四十多座。“在世界的東方,存在著人類的一個奇跡,這是中國的萬里長城。在長城腳下,還存在著另一個奇跡,那是河北蔚縣的古城堡。”羅哲文先生曾經這樣說過。蔚縣的最大特點之一是它的古城堡建筑遺存非常豐富。無論是南山腳下還是北部丘陵或是壺流河兩岸,隨處可見一座座古老雄宏的城堡。其數量之多,分布之廣堪稱一絕。蔚縣城堡的城墻都是由黃土夯實而成。但城堡門樓各有不同。城堡大多為民建,只有一小部分為官方所建。
從西合營鎮沿著112國道向北,就可以看到路東邊山上有座很明顯的圓形土堡,那就是西大坪軍堡,至今已有六百多年的歷史,西大坪軍堡是眾多軍堡中少有的圓形堡,古堡在靠近村子一面留有一個很小的圓形門洞,便于村民進入。西面的堡墻騎在百丈懸崖上留出一個豁口,用于觀察敵情和堡內通風。電視連續劇《走西口》中,土匪頭子劉一刀的匪窩黑木崖,就在這里拍攝。
第三是古戲樓建筑。蔚縣古戲樓也非常的豐富,蔚縣過去寺廟民俗文化非常豐富,幾乎村村有寺廟,村村有戲臺,現在保存下來的古戲樓也有二百三十多個。蔚縣戲樓有三大特點:一是數量眾多,覆蓋面大,分布廣。不僅在經濟、文化、交通、貿易較發達的八大鎮建有戲樓,還在玉泉山麓,鳳凰臺下,所有的丘陵高地、平地河川、每一個村寨莊堡,都有戲樓。二是形式多樣、種類齊全,不同形式的戲樓,多達十余種。三是造型講究,裝飾華麗,雕梁畫棟、獨具特點。歷史上有八百莊堡、八百戲樓之說。第四是古民居建筑。雖說蔚縣的古民居不如山西喬家大院王家大院的名氣大,但蔚縣古民居在河北省還是數得上的。蔚縣古民居具有北方民居建筑的特色,有二進院落三進院落的古民居,最多的達到九進院落,目前是以暖泉的古民居保存的最為完整最豐富。
暖泉鎮大量的古民居始建于明清時代,有“三堡、六巷、十八莊”之說。據調查統計,該鎮現有建筑質量較高且有觀賞研究價值的明清風格的古民居兩百一十三所,古式房屋兩千四百六十九間。其中西古堡的古民居建筑群最為典型,最具有代表性。暖泉古民居具有非常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民俗研究價值和建筑藝術價值,是蔚縣眾多古民居的縮影,是我國北方古民居的代表。暖泉鎮的古民居可與北京的四合院相媲美,是中國古民居中的佼佼者。暖泉古民居建筑布局多種多樣可分為連環套院型、里外套院型和單四合院型三種。暖泉古民居全部為磚木結構,青條基石、白灰青磚墻體、板瓦筒瓦雙層覆頂,層頂起脊吻獸,富于變化、迎山、春棚、單坡、屋頂巧妙結合,色彩、門窗、門樓精雕細作,油飾彩繪。所有房層全向本院內開窗,防盜功能強。
談及蔚縣書院建筑文化,李新威介紹,從歷史上看,蔚縣是一個重視文化崇尚教育的地方。蔚縣書院文化深厚,史上有王敏書院、蔚蘿書院、玉泉書院和文蔚書院四座知名書院。從院走出來不少文人才子,如暖泉書院培育出了明代兵部侍郎張邦齊,玉泉書院培育出了清初直臣之冠的魏象樞、禮部尚書禮樂學家李周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