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作為中國傳統醫學的瑰寶,承載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健康養生理念和實踐經驗。在現代醫學日益發展的今天,中醫依然具有重要的傳承意義和價值。
在寧夏吳忠市,有一家人專門致力于中醫藥學的整理、挖掘、研究。他們就是“陳氏醫技十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這項技術形成于19世紀末,至今已有100余年歷史。2014年11月,“陳氏醫技十法”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我自幼隨祖父和父親學習了這項技術,2005年創辦吳忠康復專科醫院,如今我的兒子陳人智已經是第五代傳承人了。”第四代傳承人陳堃說。
嘗藥悟醫打牢基礎
年少時,陳堃常聽祖父陳銘和父親陳衛川說起曾祖父陳進孝的故事。作為“陳氏醫技十法”第一代傳承人,陳進孝生活于河南開封,年輕時習武練功,并掌握了一套獨具特色的跌打損傷、內病外治的方法。至今已傳承五代,歷時100余年,系統傳承發展了醫學獨特的民間技藝,創立了以“熏法、敷法、拔法、涂法、挑法、吹法、捏法、刺法、點法、割法”為核心的“陳氏醫技十法”。
陳堃為患者進行診療。
救死扶傷是醫生的天職,然而要想讓醫學傳承下去,還要有勤求古訓、博采眾方、培養后學的精神。陳堃清楚地記得,父親帶他去沙漠里采藥時,為了讓他認識到吸煙的危害,父親讓他抓來“沙樸子”(荒漠沙蜥),然后將煙絲放進“沙樸子”的嘴里再放走它。含著煙絲的“沙樸子”沒跑出幾米遠,就被“毒倒”。這時,父親讓他把“沙樸子”撿回來,再把甘草水擠到它嘴里,沒一會兒,它又開始跑了。“為將枯燥的知識生動地教給我們,父親會想方設法地找訣竅。”陳堃說。
為了讓陳堃認識各種草藥的功能,父親還會讓他品嘗藥物,多次體驗后,陳堃知道了“家有金毛狗,不怕刀砍手”的道理,也有了“神農嘗百草,一日而遇七十二毒”的經歷,這些為他以后的從醫之路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薪火相傳系統整理
40余年的光陰,陳堃始終堅守在臨床一線,以精湛的醫術為無數患者解除了病痛,贏得了廣泛的贊譽和尊敬。
作為傳承人,陳堃深知自身的責任與使命,深入挖掘整理“陳氏醫技十法”的臨床經驗,并加強臨床應用。
在“陳氏醫技十法”中,陳堃常用熏療法、敷療法和刺療法為患者治療疾病。對于風濕疼痛病及腦病的治療,他更是將熏療法運用得爐火純青。他利用香藥創新性地將藥熏法與現代醫療設備相結合,制作了多種熏洗制劑及器具。這些制劑和器具不僅具有傳統藥熏法的療效,更融入了現代科技的元素,使治療效果更加顯著。
陳堃致力于康復醫學、民族醫藥及家傳醫技的研究。在康復醫學中,擅長骨與關節及腦血管疾病的康復,對頸肩腰腿痛的診斷和治療有獨特的診療思路,在運用傳統中醫手法治療此類疾病之外,不斷學習新的治療方法,結合患者的飲食習慣,采用耳廓放血、火針刺等方法,能夠迅速為病人緩解疼痛。
在父親的指導下,陳堃根據《理瀹駢文》中“外治之理即為內治之理”的理論,申報發明專利7項,并經多年臨床實踐,開發研制了“磁灸熱貼”“醫用冷敷貼”“遠紅外磁療貼”,目前已由寧夏伊清堂藥業有限公司轉化生產。
“最好的保護,就是讓非遺被更多人了解,特別是讓年輕人知道中醫,希望‘陳氏醫技十法’能走出家門、走出國門。”陳堃說。
孜孜以求發展創新
為了更好地發揚傳承“陳氏醫技十法”,陳堃牽頭建設了集非遺傳承保護、教學、科研、科普宣傳于一體的“陳氏醫技十法”傳承基地。
走進傳承基地,便被濃厚的中醫藥文化氛圍緊緊包圍,展品有中藥材標本300余種,寧夏道地藥材標本200余種,臘葉標本90余種,精品貴重藥材40余種,鑒別標本150余種,藥食同源標本100余種,各種中醫藥文化器具百十余件,讓人們更加直觀地感受到了中醫藥的博大精深。
“傳承基地開設了中醫大師工作室、傳承示范教室等,通過參觀中藥非遺展示館、辨識中草藥、學習四診合參把脈診病、制作中藥香囊等活動,深刻體會中醫文化的博大精深和社會價值,增強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陳堃介紹。中醫技法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積極地學習與運用能讓更多的人認識到中醫藥文化的實際功效與獨特魅力。“中醫藥是國之瑰寶,作為‘陳氏醫技十法’傳承人,將不斷傳承和創新,讓中醫藥為更多的病患服務。”陳堃說。
如今,陳堃依然忙碌在醫療、教學、科研和傳承的第一線,一以貫之,毫不懈怠。“我將牢記傳承精華、守正創新的要求,積極發揮中醫藥優勢,繼續提高中醫診治疑難疾病的水平,并通過加強人才建設,傳承好、發展好、利用好中醫藥事業,切實保障人民健康,為中醫藥事業高質量發展努力奮斗。”陳堃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