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金平縣勐拉鎮中勐村,有一位守護傣族傳統文化的非遺傳承人——彭文和,他默默堅守在傣族文化傳承的道路上,散發著獨特而溫暖的光。
彭文和1975年加入勐拉武裝民兵團,之后又常年投身金平縣支工建設。這些經歷,不僅錘煉了他的意志,也讓他深深地扎根于這片土地。
1980年,是彭文和人生中重要的一年。勐拉文化站組建,自幼受民間藝人熏陶,吹拉彈唱樣樣精通的他,成為文化站的第一批文藝隊員。從此,為父老鄉親表演傣族歌舞和樂器,成了他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同年,他參加金平縣民族文藝比賽,斬獲二等獎。1981年,在紅河州民族文藝調演中,他參演的《篾帽舞》《雙扇舞》《河邊歡樂舞》《紅星舞》《紡線舞》等節目獲得優秀獎。此后,他還多次代表縣文化館前往省、州參加比賽和演出,載譽而歸。
年過花甲,已經66歲的彭文和深感傣族民族文化傳承的意義重大,重心逐漸轉移到培養下一代傳承人上。他在村子里開辦了免費的葫蘆叮制作與彈奏培訓班。他說,“我年紀大了,就盼著孩子們好好學,讓下一代也能聽到這美妙的聲音,讓民族樂器世世代代傳承下去。要是沒人學,我們的習俗就沒有了。只要孩子們不嫌棄,來找我,我一定傾囊相授。”這質樸的話語,滿含對民族文化的深情與擔憂,也展現了民族傳統文化非遺傳承人的責任與擔當。
閑暇時,彭文和還帶領村里的文藝隊排練節目,積極參與小型活動。盡管花甲之年的他,已不再擁有年輕時舞臺上的耀眼光芒,但在非遺文化傳承上,他依舊活力滿滿。每當有人前來求學,他總是手把手耐心教導,將傣族文化的精髓毫無保留地傳遞下去。
彭文和,傳承、守護傣族文化的一盞燈,用自己的實際行動,默默傳播著傣族文化,培養著文化繼承人,讓這份獨特而美麗的民族文化瑰寶,在歲月長河中熠熠生輝,綿延不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