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蘇大地上,從時光深處緩緩走來的古老非遺,正綻放新生。本報專訪了南京大學歷史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長賀云翱,他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離不開人們的生產和生活。”
江蘇非遺保護實踐事業如何起源?這些年來有哪些突出成就?
賀云翱:2002年前后,中國非遺保護實踐事業剛剛起步,江蘇隨即開始了全省的非遺保護實踐事業,距今已有20多年。我是最早參與這項事業的學者之一,包括早期江蘇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非遺傳承人的確認等調查、研究、評審。可以說,這20年多來,江蘇非遺是走在全國前列的。
江蘇從“法制化”角度在全國率先出臺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地方條例。正是在法制化引領下,江蘇非遺保護名錄的建立、世界文化遺產的申報、傳承人隊伍的搭建、非遺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設以及非遺如何為現代化建設助力等,都進行得井井有條。江蘇也是在全國最早提出“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的省份,讓非遺走進文旅融合的空間里。
2002年,我們參加了宜興紫砂、南京云錦織造技藝、南京金箔鍛制技藝、揚州漆器螺鈿鑲嵌工藝等的調查研究,為江蘇非遺保護傳承事業取得實踐經驗。另外,我們創辦了南京大學文化與自然遺產研究所,所里專門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中心,有一批年輕學者參與其中,并參與部分非遺保護地方法規的建設,當時在全國是最早把“地名文化遺產”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象的。我做全國政協委員時,也通過提案的方式,要求把地名納入非遺法制化保護的軌道,取得非常好的效果。
除了大眾比較熟知的“非遺進博物館、進景區、進院校”等活動,江蘇在非遺載體建設方面還有哪些特色?在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傳承人培養等方面成果如何?
賀云翱:江蘇在全國范圍內較早開展了文化生態保護區的試驗工作。“文化生態保護區”,是指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密度較高、保護基礎條件較好的地方。當下,文化遺產與經濟社會發展關系密切。淮安、宿遷的洪澤湖地區,南京的高淳地區、秦淮河夫子廟地區,無錫宜興等地的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起來之后,既能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物質文化遺產,還能讓文化遺產轉變為當地的發展資源,支撐當地的旅游、經濟、服務業等產業發展,實現“保護好、傳承好、發展好”的多贏局面。
江蘇不僅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的項目數量位居全國第一,而且最先列入的就是江蘇的昆曲,之后云錦等非遺也相繼入選。這不僅推動了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走向世界,也促使江蘇其他非遺項目在更高的標準和要求下持續發展。
在非遺傳承人培養方面,我們目前發現了一些問題,比如非遺傳承人年紀偏大,中青年非遺人才要加強培養,才能保證后繼有人。近年來,江蘇許多高校主動承擔文旅部的非遺培訓,通過老中青互相協助、交流學習的方式,保證江蘇的優秀傳統文化和非遺技藝能在現代化發展中持續生存、持續發展、持續為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發揮作用。
此外,江蘇在非遺研究方面也做得很好。比如雜志《東南文化》上面專門開辟“文化遺產”專欄,發表非遺學者的研究文章。再比如,南京云錦博物館、蘇州戲曲博物館、蘇州評彈博物館、宜興陶瓷博物館等更新迭代的大小展覽也深受廣大群眾的喜愛。
您從2003年至今都在研究宜興紫砂非遺項目,從它的保護傳承和發展中,我們能悟出一點什么?還有哪些非遺項目的進步令您印象深刻?
賀云翱:宜興紫砂是我國一項古老的傳統工藝,有著600年以上歷史,毫無疑問,它是世界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孕育了中國的陶都——宜興。2002至2003年,我去宜興調研時,原來的紫砂廠生產體系已不復存在,當時還處于一個相對低潮期。
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事業的推動下,如今宜興紫砂從業者超10萬人,年產值過百億元。更重要的是“傳承”,這項古老的優秀傳統技藝在今天大放異彩。眼下喜歡喝茶的人,每家可能都少不了一把紫砂壺。它不僅具有使用功能,還有藝術價值,很多紫砂傳承人、藝術大師的作品都是國內外博物館爭相收藏的對象。
從宜興紫砂的保護傳承和發展中,我們能悟出一點什么?就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和發展,離不開人們的生產和生活。如果脫離了生產和生活,非遺就會沒有活力、沒有土壤,最后只能靠國家經費養。我認為,不管是非遺傳承人,還是政府、商業機構、社會上有志于支持非遺事業的學者等,大家都應該積極參與到非遺事業中,想方設法地讓非遺與人們的生產和生活相結合,只有這樣,非遺才能尋求到更廣闊的發展空間,它們的應用性越強,生命力也就越強。
例如,我們最近在參與“金陵醫派”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工作。在當前老齡化社會背景下,康養和治療等健康需求日益增長,中醫藥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這些中醫藥的成功實踐,讓不少人真切地感受到這項非物質文化遺產對身體健康的幫助,讓其從低潮期逐步發展起來。隨著這項非遺走向全國,尋求更廣闊的市場和應用空間,它將產生巨大的社會效益,并取得顯著的經濟效益。
江蘇作為在全國最早提出“無限定空間非遺進景區”的省份,非遺與文旅相融有哪些作用?
賀云翱:一般而言,非遺研究界的專家觀點分兩種。一種是“死保,不能動”,必須像文物一樣把它收藏起來;一種是既要保護傳承,也要利用發展,因為非遺本身就是人們生產和生活中所創造出來的一種文化形態,只有走進人們的生活,走進節假日,走進旅游區,才能真正讓它擁有新的生命力。
走進南京夫子廟景區,我們能看到很多非遺項目,剪窗花、掛彩燈、表演白局等,如果把這些活態的非遺拿掉,那夫子廟還有什么?難道人們僅僅就是看幾間老房子,看幾條古街?那些游船上各種各樣的非遺表現形態,才讓夫子廟這個地區充滿吸引力。
非遺要不要離開原生地走進景區,這個問題原來在學術界也是有爭議的,有人認為,一離開原生地,非遺就不是非遺了。但是江蘇打破了這樣一些僵化的觀念,讓非遺走進景區,讓更多人欣賞它、運用它。鹽城東臺的“天仙配”,鎮江的“白蛇傳”,宜興的“梁山伯與祝英臺”……走進景區,人們看著動人的神話傳說表演,感受人間的真情摯愛,也是對人們靈魂的洗禮。江蘇的非遺實踐在全國來說,都在發揮著領先帶頭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