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中國藝術品市場正處于經濟結構全面轉型,金融創新方興未艾,新的方針政策持續推出的最佳窗口期,互聯網金融、大數據集中、自貿區改革等等,都為未來的藝術金融產業提供了技術保障和創新可能。

北京中傳文化金融產業研究院院長王德恭
談到中國發展藝術金融產業所面臨的戰略機遇及其挑戰,北京中傳文化金融產業研究院院長王德恭稱,十八屆三中全會后,決策層將會密集出臺一系列經濟利好政策,其中當然會涉及金融和文化藝術產業。抓住這次千載難逢的重大結構調整的戰略機遇,藝術品金融將大有可為。王德恭認為目前中國藝術品市場是唯一一塊未被監管層過度監管的投資沃土,發展藝術金融產業的動力極為強勁,對銀行業來說,根據自身的資源優勢和業務偏好,有的放矢,有所為,有所不為,走出特色化、差異化和專業化的發展道路,才能真正在未來的金融競爭立于不敗之地。而藝術金融的根本訴求,就是要用現代金融理念、產品和工具來整合藝術市場,通過打造藝術品產業鏈來發展藝術產業,這正是銀行業金融創新的重要契機和戰略轉型的發展路徑。對藝術品金融產業進行戰略性前瞻性研究就成為發展藝術金融的題中應有之意。藝術金融產業本身仍然有很多理論盲區,需要我們深入的發掘、論證和創新,特別是基于藝術金融實務的研究。把文化和金融進行跨界整合,這對金融界是一種鞭策,同時也是一種鼓勵,因為藝術金融產業留給我們的創新空間實在是太大了。藝術金融本質上是戴著鐐銬跳舞的創造性的活動,銀行業風險把控的剛性要求和藝術創作的浪漫情懷,決定了藝術金融本身的制度困境。跨界融合需要更多的理論儲備、人才儲備,這都對有志于發展藝術金融產業的市場主體提出了一個更高的要求,也創造了更好的機遇。
關于中國在藝術金融領域的實踐,王德恭談到,中國的藝術品市場是效仿西方成熟模式發展起來的,盡管發展速度較快,事實上卻與國外相對完善的市場體系相距甚遠。隨著利率市場化,金融脫媒趨勢日顯,互聯網金融的興起,以及同業競爭加劇,商業銀行的發展迫切需要進行體制轉型,加上中國藝術品市場蓬勃發展所帶來的巨大潛力和我國對藝術品發展支持政策進一步的明確,近年來銀行業和藝術品融合的模式不斷推陳出新。例如民生銀行是國內第一家正式開發藝術品理財產品的銀行,建設銀行推出藝術品信托產品,工商銀行曾試水藝術品按揭貸款,濰坊銀行推出藝術品抵押貸款等等。
專家介紹
王德恭
1949年12月生。包商銀行首席文化官,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央文史研究館書畫院研究員,北京中傳文化金融產業研究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