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家馬未都新作《瓷之紋》(上、下冊),日前由故宮出版社推出,首發(fā)式于觀復博物館舉行。馬未都當天說,未來計劃在北京建一個理想中的博物館,給參觀者提供細致到按摩、揉腳的服務。
“三部曲”之后不再說瓷器
《瓷之紋》(上、下冊)是馬未都將自己在《紫禁城》雜志連載文章結集而成的書,按照陶瓷的紋飾分為十二章節(jié),介紹了每一種紋飾的成因、發(fā)展和特征,還有近900幅文物圖片。馬未都說,自己之前出了《瓷之色》,后面會再出一本《瓷之形》,“這三本書寫完了,陶瓷這個事,我就不再多說了”。
盡管對陶瓷非常熟悉,在寫作過程中,馬未都還是有了不少新發(fā)現(xiàn)。他舉例說,比如元青花,主要有價值的都是人物故事類的,蕭何追韓信、鬼谷子下山等。但是進入明朝后將近六十年的時間里,所有的瓷器上看不到一個人物。這個原因過去沒人提過。因為元青花的謀略題材對朱元璋有很大影響,他拿下江山后下過政令,不許胡演戲。于是所有人為了避嫌都不敢畫人物了。
談及外銷瓷器過程中的中外文化交流,他表示,當下文明趨同是個趨勢,全世界文明朝一個方向發(fā)展。但壞就壞在文化也趨同,好萊塢文化對全世界都有影響。中國文化卻沒有辦法守住自己的文化特征。
在馬未都看來,“中國人到目前沒有能力創(chuàng)造新的陶瓷紋樣,起碼我沒看到?;具€是沿襲過去的,只不過有的東西有些變化而已。我看到的完全顛覆的創(chuàng)造都不成功。”
民辦博物館未來取決于國家政策
前段時間的“冀寶齋博物館”事件,以及國家文物局關于民辦博物館的接連舉措,使得民辦博物館建設成為記者們關心的話題。作為中國第一個民辦博物館的創(chuàng)辦者,馬未都肚子里有不少苦水。他表示目前觀復博物館也只是收支平衡,還不能說盈利。“民辦博物館的未來取決于國家政策,這個誰也沒有辦法。”言語中頗為無奈。
■ 未來計劃
1997年1月正式開館的觀復博物館是新中國第一家私立博物館。創(chuàng)辦之初在編制辦注冊,但4年后轉到了民政系統(tǒng)。“國家的(博物館)在編制辦注冊,我們在民政系統(tǒng)注冊,叫民辦非企業(yè)法人單位。這就遇到很多法律障礙。”盡管面臨不少困難,馬未都還是努力做大,“也許在不遠的將來,會在北京重新蓋一個我心目中的博物館。觀復我希望做成一個品牌,走到全國各地去?,F(xiàn)在已經走到了杭州和廈門,正在走的是哈爾濱和上海,然后還有深圳。每個博物館根據地域特點來做,才有生命力。”
■ 對話馬未都
“希望提供更細致的服務”
新京報:現(xiàn)在很多博物館包括故宮都在開發(fā)文化創(chuàng)意商品,目前觀復博物館里的文創(chuàng)產品開發(fā)狀況如何?
馬未都:當然我希望博物館將來開發(fā)的產品能夠支撐博物館的相當一部分費用。我們現(xiàn)在所有產品開發(fā)都有一部分叫博物館的無形資產,就是品牌,你要支持品牌費用。我們不想在這方面作為一個公司獲利,但這件事所有的盈余部分都支持了博物館建設。將來我覺得博物館最有價值的一定是它的品牌。國家的博物館花納稅人的錢,我們是贊助人式的博物館,每個花錢買票的人都是本館的贊助人。我們測算了一下,一個人的參觀成本是兩百塊錢,理論上講我們貼補了一百五十塊錢。我們這個支撐還是便宜的,國家的博物館更貴。從財務成本上,我們已經是最接近平衡點的。當然我不能說非得賣兩百塊一張,可我也不能讓他免費進來,因為這是一個對文化的尊重。
新京報:未來想在北京建的理想中的博物館是怎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