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文化旅游產業,是當今經濟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宜昌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大市,擁有國家5A級景區3家、4A級景區12家,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18項、省級38項。近年來,宜昌積極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與旅游開發的有機融合,探索出了一條從重視“物”到重視“人”的文旅互動、活態開發之路,更好地保護傳承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了文化旅游產業的持續發展。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載體是“人”,一旦消失就不可再生,因此保護傳承的形勢嚴峻,方式也較為多樣。因非遺文化“人在藝在、人亡藝絕”的活態化特征,活態保護傳承人和文化空間顯得尤其重要。宜昌市通過設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開展資源普查及資料收集建檔,建立數據庫及網絡平臺,為以“人”為主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分級保護打下了基礎。
宜昌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為文藝精品創作提供了大量鮮活素材,文藝工作者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不斷地衍生創作,既促進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大眾傳播,又為文化旅游產業發展提供了佳作。宜昌通過成立文化旅游產業發展委員會,設立文化旅游發展基金,建立文化產權交易中心,評比表彰優秀文藝創作成果,激發了廣大文藝工作者的創作熱情,形成了《巴土戀歌》等十多項國家級文藝精品,“土苗兄妹”組合使長陽山歌唱響神州。與此同時,《楚水巴山》《江山美人》等一批具有濃郁風情的文藝精品進入文化旅游演出市場,讓非遺成果惠及更多民眾,極大地提升了宜昌文化旅游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專家介紹
闞如良,湖北紅安人,中共黨員,三峽大學三峽學者、教授、碩士生導師,經濟與管理學院旅游管理系、長江三峽旅游發展研究中心主任;孟菲斯大學亞洲研究中心兼職教授;入選湖北省新世紀高層次人才工程第三層次人選;中國旅游研究院專家庫專家、湖北省委省政府科研成果獎獲獎專家;宜昌市創建全國旅游標準化示范城市專家指導組組長[2] 、宜昌市旅游協會副會長;湖北省旅游戰略性支柱產業人才培養計劃項目負責人,三峽大學一級教學團隊負責人,旅游管理碩士點負責人,國家旅游局中國旅游研究院專家庫專家、湖北省委省政府科研成果獎獲獎專家;湖北省旅游學會、湖北省三峽文化研究會理事,宜昌市旅游協會、宜昌三峽旅游文化研究會副會長,被多個地方政府和旅游企業聘為專家顧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