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代傳奇女子上官婉兒為武則天重用,掌管宮中制誥多年,有“巾幗宰相”之名。在唐中宗時,封為昭容,權勢更盛。上官婉兒在政壇、文壇有著顯要地位,以嬪妃的身份掌管內外章奏和詔敕。就是這樣一位奇女子確因其政治立場不夠鮮明堅定,而死于唐玄宗一次不夠慎重的決定,可謂死得冤枉。
推崇武氏而排抑皇家
早在武則天統治時期,上官婉兒就已經開始處理百司奏表,參決政務,權勢日盛。神龍元年(705),唐中宗復位以后,又令上官婉兒專掌起草詔令,深被信任她與武三思勾結,又將其引薦給韋皇后,武三思就是在她們的配合下,相繼設計貶殺了張柬之、桓彥范、敬暉、袁恕己和崔玄暐等五王,權傾人主,不可一世。由于上官婉兒與武三思關系密切,所以在其起草的詔令中,經常推崇武氏而排斥李唐宗室。
中國唐史學會副會長、陜西師范大學唐史研究所所長杜文玉教授稱,上官婉兒和武三思韋皇后沆瀣一氣,引起了當時朝中很多人對她的不滿。上官婉兒有一表弟,名喚王昱,是其姨表弟。王昱當時在朝為官,官至左拾遺。他認為武三思早晚有一天要倒霉的,就過上官婉兒的母親鄭氏規勸她不要和武三思韋后牽涉過深。但上官婉兒并未聽從鄭氏的勸解。那么上官婉兒是因何事又從何時開始轉變對武氏一族及韋后的態度的呢?這就要從太子李重俊發動政變說起了。
政治風向改變 悟于李重俊政變
景龍元年(707)七月,李重俊與左羽林大將軍李多祚等,矯詔發羽林軍三百余人,殺武三思、武崇訓于其府第,并誅其親黨十余人,又引兵從肅章門斬關而入,叩擊閣門而搜捕上官婉兒。上官婉兒急忙逃至唐中宗和韋后處,并揚言說:“觀太子之意,是先殺上官婉兒,然后再依次捕弒皇后和陛下。”韋后和中宗一時大怒,遂帶著上官婉兒和安樂公主登上玄武門城樓躲避兵鋒。禁軍包圍了玄武門城樓,向中宗要求把上官婉兒交出來。后來雖然太子兵敗被殺,但這一事件卻對上官婉兒觸動很大,促使她開始思索這幾年自己的所作所為,為了在政治上立于不敗之地,必須改變目前的這種狀況。
杜文玉稱,受到這次教訓以后,上官婉兒就開始改變自己的立場了。不和韋皇后過從甚密了,開始做墻頭草了。
開始推崇皇家 依附太平公主
景龍四年(710),太平公主勢力日盛,上官婉兒又依附太平公主。六月,唐中宗被韋后與安樂公主毒死后,上官婉兒與太平公主一起草擬遺詔,立溫王李重茂為皇太子,韋后知政事,相王李旦參決政務。
據杜文玉介紹,詔書寫的是由相王李旦輔政,但是遺詔的這一條卻未能實行。為什么沒有實行呢?因為韋皇后一派干掉中宗的目的就是想臨朝稱制,當然不會讓相王輔政,影響自己對朝政的控制。于是韋皇后的親信宗楚客和韋溫在正式宣布遺詔前,刪去相王輔政之語。
死于玄宗一時頭腦發熱 死得有點冤
景龍四年(710)七月,臨淄王李隆基率羽林將士沖入宮中,殺韋后及其黨羽。上官婉兒執燭率宮人迎接,并把她與太平公主所擬遺詔的底稿拿給劉幽求(唐隆政變的功臣之一,后為左丞相。)觀看,想對李隆基表忠心,希望能免于一死。劉幽求拿著遺詔在李隆基處為其說項,但李隆基未許,頭腦一發熱,下令將上官婉兒處死。。
根據史書記載,唐睿宗李旦當了皇帝的第二年景云二年7月恢復上官婉兒昭容地位的同時賜給她一個謚號惠文,肯定了上官婉兒當時執燭率宮人迎接以及她在遺詔中寫進相王輔政之意的舉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