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十九大代表、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王旭東“十九大報告里,將文化建設提到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高度,我深感文物事業大有可為,也必須有大作為。”十九屆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敦煌研究院黨委書記、院長王旭東,在十九大閉幕第二天的秋日暖陽里,接受了本報記者的專訪。
記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中國社會主要矛盾這種轉化,對文物事業有何影響,文物工作如何在解決這個問題上有進一步作為?
王旭東:十九大報告里,明確提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將社會的主要矛盾重新定位。從文物系統來講如何平衡好保護、研究、傳承利用三者之間的關系,將成為接下來工作的重中之重。在今后的工作中,我們應該在做好文物保護工作的基礎上,充分發掘文物背后蘊含的各類價值,順應新時代要求,改進弘揚傳承文化遺產價值的方式方法,加大人力和物力的投入,最大限度促進文物事業的發展,為老百姓提供更豐富的精神文化服務。
記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激勵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奮勇前進的強大精神力量”,文物事業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過程中如何體現自身價值?
王旭東:十九大報告中明確提出要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根植于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充分吸收其他文明的優秀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鮮明特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發展需要文物工作者去挖掘文物背后蘊含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和道德規范,緊密結合新時代特質,形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為人們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的塑造提供文化土壤。
記者:“堅定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物事業在堅定文化自信上的作用是什么?
王旭東: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明,既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創造,又是培育中華民族的精神動力。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興盛,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源自于中華五千年文明歷史所孕育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文物事業正是擔負著如何真實完整保護各類可移動和不可移動文物、全面深入挖掘其蘊含的價值并進行傳承利用的神圣使命。文物各類價值的充分挖掘,會帶給我們這個時代新的啟示。比如在敦煌石窟保護研究的過程中,我們深深認識到敦煌文化就是中華文化開放包容交流互鑒的典型代表,敦煌佛教藝術持續不斷發展的一千年見證了佛教中國化的過程,現在佛教文化已成為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佛教蘊含的向上向善精神追求很多已經成了我們的道德規范。我們發現,中國文化越自信,就會越開放。其越開放,就會吸收更多不同文明的優秀成果,使我們的文化更具包容性、更有生命力。
記者:“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文物工作的作用以及今后要做的工作如何布局?
王旭東: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建立在中國自身幾千年文化的基礎上,是開放的、包容的,充分吸收了人類文化精華形成的一種價值觀或價值體系。文物工作在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方面大有可為。一方面要真正去挖掘文物所蘊含的豐富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范,發掘歷史文化與我們當今經濟社會發展的聯系,豐富核心價值體系的內涵,另一方面要在傳承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上有新突破,利用各類博物館和文物保護單位展示文物價值,積極推動文化遺產進校園進社區和互聯網+中華文明等舉措,讓文物活起來,走進千家萬戶,廣泛傳播優秀傳統文化,讓中華文化展現出永久魅力和時代風采,在提升文化自信的同時,進一步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記者:“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十九大之后新時代里,敦煌研究院將如何進一步創新發展?
王旭東: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對敦煌研究院來講,一是要管理體制機制創新。敦煌研究院現在管理著包括敦煌莫高窟在內的六個石窟,這六個石窟管理單位存在著發展不平衡的問題,如果仍用管理莫高窟的機制、體制、管理方法去管理六大石窟,顯然是不合適的。所以,我們一直在思考,怎么能充分調動其他石窟管理機構的積極性、主動性、能動性,從而將各自的工作做好,同時也把敦煌研究院的一些能夠普遍適用的管理方法以及保護、研究的優勢,輻射到其他石窟保護管理機構,從而實現共同發展。
二是要在用人機制上創新。人才機制的創新我覺得應該是優先于保護技術的創新,人才的培育機制、使用機制要創新。人才是事業的基本,沒有人,什么都實現不了。一方面用好現有的人,提高他們的能力水平;另一方面要吸引人才,吸引更多的人能加入到文博行業中來,將文博事業越做越大,越做越強。
三是要在推動基于文物價值的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機制方面的創新。文化創意產業的發展首先要注重社會效益,同時也應該有一定的經濟效益。作為事業單位,我們要探索出一套符合事業單位做文化產業的機制體制,充分調動社會資源,發揮各自的優勢,形成文化事業與基于文物價值的文化產業平衡發展。將這個關系處理好,最終實現文博事業與文化產業的雙贏。
記者:在推進國際傳播能力建設,講好中國故事,展現真實、立體、全面的中國,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上,敦煌研究院將如何落實?
王旭東:這將是未來敦煌研究院最重要的工作之一。過去我們在敦煌文化“走出去”方面做了很多努力和嘗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敦煌石窟藝術和藏經洞出土文物,它本身具有國際化的稟賦,是不同文明交流互鑒的結晶,“走出去”容易引起世界各國人們的共鳴。但是“走出去”時不僅僅是復制洞窟這么簡單,要深入研究挖掘敦煌文物所蘊含的文明互鑒成果,與國際合作伙伴一起策劃有針對性的展覽方式和展覽內容,努力實現引起共鳴的文化交流。
敦煌在提高文化軟實力上主要從三方面著手,一是展覽,有針對性地到不同的國家在不同的場合辦展覽。二是通過互聯網,實現了數字敦煌資源庫的全球共享功能。目前30個洞窟的高清圖像中英文版已全部上線,通過這種形式,讓更多不能到敦煌來的公眾也可以看到敦煌,吸引他們的關注,激發他們進一步了解敦煌的興趣,從而實現敦煌文化的傳播和交流。三是培養國內外研究敦煌的年輕學者。國外的專家學者以他們的文化背景多視角來解讀敦煌,不僅我們自己的學者要講好中國故事,還應該讓他國的學者講好中國故事,拓展包括敦煌文化在內的中國文化傳播和交流的廣度與深度。
記者:您剛剛也說到人才培養,在十九大報告中指出“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領、有擔當,國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對此,敦煌研究院在青年一代的人才培養上是否有規劃?都做了哪些工作?
王旭東:敦煌研究院年輕人的比例占到了70%,這些年敦煌的影響越來越大,愿意到敦煌從事保護、研究、弘揚工作的年輕人也越來越多。原因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事業留人。敦煌研究院給他們提供了一個充分展示才華的平臺,讓他們有事可做,而且可以做他們喜歡的工作,這是最主要的。二是感情留人。敦煌文化,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敦煌研究院經過70多年的發展形成的莫高精神,幾代人將一生奉獻給敦煌的精神感染著新一代敦煌人。三是待遇留人,隨著敦煌事業的發展,工作人員的待遇也有了顯著改善。四是保持他們對敦煌的熱愛之情。自主擇業的方式讓喜歡敦煌的年輕人自愿來到了敦煌。雖然敦煌的自然條件和生活條件不如大城市,但因為喜歡,所以可以堅守。
敦煌研究院歷來重視人才的培養,會盡可能給他們創造良好的工作生活條件,包括他們的學習條件和繼續深造的條件。我們鼓勵支持年輕人繼續學習深造,他們去讀碩士、博士或申請出國留學,我們不但提供費用支持,還給他們一定的助學補助,學成歸來還會有一些安家費。敦煌研究院一直以一種開放的心態激勵人才,吸引人才。我們同樣重視從事講解工作的年輕員工的學習深造,要求他們每個人掌握一門外語,院里會安排講解員到相關高校脫產學習外語,還積極創造機會送他們到相關國家進修一段時間語言,所需費用由敦煌研究院或與研究院有合作關系的基金會提供。
記者:關于人才的培養您有沒有一些具體的建議?
王旭東:第一,我希望教育部門在學科設置和文博高級人才的培養機制創新上給予支持。第二,文物部門在人才使用方面要大膽一點,人才的激勵機制上也要有所創新突破,給他們創造潛心干事創業的條件和平臺,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并能長期扎根文物事業。第三,文物部門應持有開放的心態,充分開放文物資源,吸引高校等機構的學者對其開展全方位多視角的研究,深入全面挖掘文物價值,培養更多熱愛文物事業的年輕人才,實現文博行業更快且可持續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