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塔
寶塔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進入中國的,是一種宗教象征的高層建筑。我國悠久的建塔歷史是從東漢末年佛教傳入中國以后才開始的。古代勞動人民和匠師,無論是在材料的選用,還是在設計的選取中,都創造性地建造了多種形式的高塔。在用材上,有磚、石、磚木、木等不同結構;在設計上,有方形、五角形、六角形、八角形、十二角形等各種形式,玲瓏剔透,精巧美觀,顯示出科學和藝術的精美結合。喻皓繼承并發揚了前人的建塔技術,尤其是建造木結構高塔方面更有創造性的發展。
木結構建筑
木結構建筑是我國古代的代表性建筑。經過長期的經驗積累,到了宋朝,木結構技術已經達到了很高的水平,并且形成了我國獨特的建筑風格和完整的體系。但是當時這種技術主要靠師徒傳授的辦法來傳播,還沒有一部專書來記述和總結這些經驗,以致許多技術得不到交流和推廣,甚至失傳。
喻皓的決心
為此,喻皓決心把歷代工匠和本人的經驗編著成書。據說他每天深夜睡到床上,還把手交叉地放在胸口,搭成木結構的形狀,考慮怎樣進行總結。經過幾年的努力,終于在晚年寫成了《木經》三卷。《木經》的問世不僅促進了當時建筑技術的交流和提高,而且對后來建筑技術的發展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喻皓的造詣
喻皓能取得這樣高的造詣是與他刻苦鉆研、謙虛學習的精神所分不開的。當時京城里有一座相國寺,是唐朝人建造的,它的門樓的卷檐造得非常巧妙。喻皓每次經過門樓,都要仰起頭,仔細觀察,研究它的造法。為了弄清卷檐的奧秘,喻皓有時坐下來,甚至躺在地下進行觀察和研究。
盡管喻皓在木建筑的設計和制造技術上成就卓越。但在封建社會里,喻皓只是一個出身卑微的建筑工匠,他的成就和著作同其他勞動人民的創造發明一樣,根本得不到統治者重視。后來《木經》失傳了,喻皓的事跡也沒有被準確的記載如史書中。喻皓辛勞一生為我國木制建筑所做的卓越的貢獻為他自己建立了高大的豐碑。
喻皓的小故事編輯
原文:錢氏據兩浙時,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兩三級錢帥登之,患其塔動。匠師云:“未布瓦,上輕,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動如初。無可奈何,密使其妻見喻皓之妻,貽以金釵,問塔動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層布板訖,便實釘之,則不動矣。”匠師如其言,塔遂定。蓋釘板上下彌束,六幕相聯如胠篋,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動。人皆伏其精練。
譯文:北宋初年,中國還沒有完全統一。當時占據杭州一帶的吳越國王派人在杭州梵天寺建造了一座方形的木塔。當這座塔才建好兩三層的時候,吳越王登上去,感到塔身有些搖晃,便問是什么原因。主持施工的工匠自信的回答說:“因為塔上還沒有鋪瓦,上面太輕,所以有些搖晃。”可是等塔建成鋪上瓦以后,人們登上去,塔身還是搖搖晃晃。這個工匠一時沒有辦法,生怕被那位吳越國王責備,后來聽說喻皓對建造木塔很有研究,便讓妻子前去請教喻皓。喻皓笑著說:“這個問題很容易解決,只要每層都鋪上木板,用釘子釘緊就行了。”那個工匠照這辦法去做,果然塔身穩定,人走上去不再搖晃了。
從現在看,喻皓提出的辦法非常符合科學道理。當各層都釘好木板以后,整個木塔就連接成一個緊密的整體。人走在木板上,壓力分散,并且各面同時受力,互相支持,塔身自然就穩定了,這是整體箱形結構的概念。從這個小例子可以看出,喻皓對于木結構的特點和受力情況有比較深刻的認識。雖然他沒有親臨現場,但依然能準確地指明問題的關鍵,說明他的實踐經驗是很豐富的。
宋太平興國(976~948年)中,宋太宗想在京城汴梁建造開寶寺11級木塔,從全國各地抽調了一批名工巧匠和擅長建筑藝術的畫家到汴梁進行設計和施工。喻皓也在其中,并且受命主持這項工程。
為了建好寶塔,他事先造了個寶塔模型。塔身是八角十三層,各層截面積由下到上逐漸縮小。當時有一位名叫郭忠恕的畫家提出這個模型逐層收縮的比率不大妥當。喻皓很重視郭忠恕的意見,對模型的尺寸進行了認真研究和修改,才破土動工。
在廣大勞動工匠的辛勤努力下,端拱二年(公元989年)八月,建成了雄偉壯麗的八角十三層琉璃寶塔,這就是有名的開寶寺木塔。塔高三百六十尺(宋朝一尺大約合30.72厘米),是當地幾座塔中最高的一座,也是當時最精巧的一座建筑物。可是塔建成以后,人們發現塔身微微向西北方向傾斜,感到奇怪,便去詢問喻皓是怎么回事。喻皓向大家解釋說:“京師地平無山,又多刮西北風,使塔身稍向西北傾斜,為的是抵抗風力,估計不到一百年就能被風吹正。”原來這是喻皓特意這樣做的。可見喻皓在搞設計的時候,不僅考慮到了工程本身的技術問題,而且還注意到周圍環境以及氣候對建筑物的影響。
對于高層木結構的設計來說,風力是一項不可忽視的荷載因素。在當時條件下,喻皓能夠做出這樣細致周密的設計,是一個很了不起的創造。據說開寶寺塔建成后,喻皓曾求度為僧,數月后卒。可惜的是,這樣一座建筑藝術的精品,在宋仁宗慶歷年間(公元1041~1048年)的一次火災中被燒毀,沒有能夠保存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