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炳佳(廣州軍區美術書法研究院副院長)
創始于隋,行成于唐,完備于宋,強于明,衰于清末的科舉取士制度,在中國實施了1300多年。這種通過官方組織考試選賢舉能、舉薦官吏的制度,在中華文明進程中起到了積極作用,也為世界貢獻了“大考試”這一偉大創舉??婆e派生的兩個最有影響的孩子便是“館閣體”書法和“八股文”。到了晚清后,因為這種制度和應試的模式、辦法存在太多的不合時宜,受到人們廣泛的詬病而被歷史拋棄。但我認為它在中國現代教育中依然陰魂未散,對我國現行教育仍然具有無形的殺傷力,中國畫教學自然也難逃其害?! 】婆e和“館閣體”、“八股文”的最大危害是無限擴大共性,無情地抹殺個性。通過嚴格、規范的內容,以“鑄模”的方法將每個學子,考生的思想、行為和表述方式絲毫不差地統一,實施完完整整的“一個調”、“一刀切”、“一鍋煮”,越雷池一步,必陷萬丈深淵。為此,多少莘莘學子為了求得功名不得不老老實實,亦步亦趨地跪地爬行,那些稍有離經叛道者,只能是寂寥一生,空空悲切。
分析我國現有的院校中國畫教學模式,仍處于“后科舉”和“新館閣”、“新八股”模式:統一規定的素描、速寫、色彩和創作構圖等專業加文化考試,無論是設計、國畫、油畫、雕塑,中央美術院和其他綜合類院校一律一個內容、一個考試評判標準,幾十年幾乎所有的形式和套路都不曾改變。所以,我國許多孩子在高中學習階段綜合成績掉隊后,為了能進入到高等學府,有些從未接觸過繪畫的只要能找到美院深諳此道的老師跟蹤針對性指導一年,便能順利跨入專業院校。研究生、博士生考試如果外語和政治成績不能過關,專業再好也只能望洋興嘆。前不久,一位中國頂尖級美術院校中國畫專業的在校研究生拿了一疊中國畫作品和一些自己的作品集子讓我評評,我一看真的傻了眼,不覺懷疑起其身份了。老師、家長和學生在高中階段只盼“金榜題名”,被應試教育機器打磨得沒了棱角。進了院校,院方只為學生順利畢業,實行嚴格規范的齊步慢走戰略。而那些有點思想,又不受調擺的學生,往往都被當做老師的眼中釘,處處受到刁難。學生的個性往往被視為大逆不道,甚至畢不了業、拿不到文憑。還有不少老師,師德淪喪,“只重衣裳不重人”,誰家庭條件好、關系廣、送禮多,特別是還能讓家長買自己的畫的學生便能獲得很多機會,包括參展評獎、考研、留校等等。
反觀歐美國家的藝術院校,學生一進校就不上基礎課了,主要集中精力進行學生審美、藝術史、人文知識的培養,對學生藝術潛質和創新思維能力實施有針對性地開發,懷疑和批判是學生素質的必備??墒牵覀兝蠋熗谝惶谜n的第一句話便是告誡學生:在校必須老老實實跟我學,畢業后該咋畫就咋畫。不論是誰,一進門都得關在教室圍著老師畫上一年半載的石膏和人體素描,又是一年半載的古畫臨摹,再就是到定點的寫生基地畫風景、拍照片。老師和校方共同的責任是,以學生順利畢業找到工作為第一要務。而就業單位對接受對象的要求也很簡單:考試!除了面試要表現很乖巧、老成外,關鍵是畫要周周正正,否則只有像流浪在798和宋莊的藝術家,衣食難保,勉強度日。同樣,老師的晉級評職稱也要考,管你什么專業都必須過計算機幾個模塊和外語,老師浪費大量的時間,疲于應付,嚴重影響了教師隊伍穩定。為此,流失了一大批有藝術天賦的優秀人材,使專業院校的教育永遠停留在“填鴨式”,或是“老夫子”教“小夫子”,而非“大藝術家”帶“小藝術家”模式。
全國和地方的各類畫展的評判標準也完全統一在“新館閣體”也即“院體”樣式上,走進展廳一排排的作品如出一人或幾人,一眼便能認出這批是張三的學生,那批是李四的弟子。
這種方式培養的學生大多數像流水線產生的面包、罐頭,一個形狀,一個味道。畫出來的東西如果不貼題簽誰也不會認出來。令人不解的是,這種教育方式又被我國一些美術研究和專業創作機構的大師們復制,各種“高研班”、“大師提高班”、“精英班”都無一例外地按院校的程式如法炮制。
終結“科舉式”招生,“館閣體”和“八股”式應考和教學主要是國家立場和政府職能部門的事。癥結嚴重又事關全局,不從體制上下狠勁,徹底解決利益糾葛、權力腐敗和結構性不合理的問題,就永遠無法撼動這種低質、低效和資源浪費的局面,更不可能為中國畫的創新和人才隊伍建設提供良好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