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產業開發就是利用“非遺”的經濟屬性原理通過市場化運作方式將其轉化為文化產品與文化服務,獲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所必需的保護資金以及產業利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開發不僅符合“非遺”傳承規律,而且是各地扎實推進文化強國建設、發展特色文化產業的關鍵與重要路徑。
“非遺”產業開發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自2006年我國公布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以來,許多省市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開發利用,在地方經濟文化建設上普遍打起了“非遺牌”,期望以此擴大地方影響、吸引外來投資、發展文化產業并促進地方經濟文化發展。
在民俗文化旅游方面,各地利用春節、端午節、中秋節以及地方廟會等傳統民俗節慶活動,打造以“非遺”為主題的文化節慶品牌。不僅各市縣,甚至許多鄉村都有自己的“非遺”文化節慶活動。不少地方政府還將信仰文化、民俗文化、文化空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開發以特色文化產業園區(基地)的形式加以規劃、發展,通過土地、稅收等優惠政策,對外招商引資,努力打造文化旅游的特色產品。
在民間工藝美術開發方面,工藝美術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都不同程度地進行了生產開發,如刺繡、象牙雕刻、玉石雕刻、紅木雕刻、彩瓷、香云紗以及傳統中醫藥類項目等還成為投資“新寵”。
我國“非遺”產業開發雖然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總體上仍處于探索起步階段,主要存在以下兩方面的問題。
一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開發方式的粗放導致產品的空殼化、庸俗化與同質化。近年來,各地紛紛將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列為重點發展的特色文化產業項目,但由于“非遺”資源開發比一般經濟項目、文化項目更需要整合資源,對人才素質要求更高,因此,真正進入實質產業開發的項目并不多,能夠產生規模效應的則更少。據筆者對廣東省的調查顯示,不少列入各市文化建設與“十二五”規劃的“非遺”項目,即使得到了政府文化產業發展基金的資助,開發進度也很緩慢,特色文化產業的經濟效應遲遲不能形成。尤其是欠發達地區的特色文化產業項目,有些還只是一個美好的規劃,甚至出現某些開發商“掛羊頭賣狗肉”的現象。而在一些已開發的“非遺”文化旅游項目中,由于開發方式的粗放、高端人才的匱乏以及資源整合提煉的欠缺等原因,不僅難以形成產業規模效應,許多產品還成為文化雞肋。“三雕一繡”(木雕、牙雕、玉雕與刺繡)雖已成為投資新寵,但更多的凝聚“非遺”杰出技藝、基本上以家庭作坊式生產經營的各種傳統手工藝品不斷被邊緣化。佛山木刻年畫、陸豐的皮影以及潮州的剪紙、泥塑、麥桿畫等,雖然歷史悠久、工藝精湛,但一方面自身存在把傳統手工藝品向旅游商品轉化的意識和力度不足,另一方面大量機械復制的現代工藝品打著“非遺”的旗號擠占其市場空間,不僅難以形成產業規模,甚至面臨技藝失傳的危險。此外,在以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為基本元素而進行的文化再創造、文化創新產品方面也是乏善可陳,尚待開發。
二是在具體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中,只重視開發利用,忽視保護傳承,普遍存在以下問題:首先,地方政府把“非遺”項目的開發等同于一般經濟、文化項目,沒有經過專家的嚴格論證就匆匆上馬。其次,在開發主體上,存在政府、專家與村民缺位的現象,任由開發商為追逐利益的最大化而將非物質文化遺產碎片化、拼盤化、非民間化制作,不僅對文化空間構成破壞,而且借創新之名隨意篡改了民俗藝術的本質,嚴重損害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本來面貌。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開發所得利益分配上,社區民眾由于得不到相應公平的利益而缺少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自覺性。
這些問題既反映出地方政府與“非遺”持有者的急功近利、開發商的唯利是圖,也反映出文化行政管理部門的監管缺失以及理論研究的滯后。
“非遺”產業開發的發展思路與對策
針對各地在“非遺”產業開發中存在的問題,我們應該重點在以下四個方面發力。
第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內在發展規律決定了文化遺產開發不同于一般的經濟項目、文化項目而具有其獨特的產業屬性。同時,非物質文化遺產經濟屬性的差異性又決定了應該視不同類型、不同地區的具體情況有的放矢地進行保護性開發。“非遺”產業開發必須以項目的核心技藝和價值(文化蘊涵)得到傳承保護為前提,因此往往不能追求利潤最大化,而需要依據“非遺”項目的可生產屬性進行適度的標準化、大規模開發。任何以犧牲傳統技藝及其文化蘊涵為代價的所謂產業化都必須堅決反對。為此,政府必須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的市場準入制度以及有效的監督機制,建立“非遺”產業化的評估、監測、規范等管理機制與利潤分配體系。
第二,大力推動文化生態博物館、保護區建設,加強宗教民俗類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其文化空間的保護,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與其他歷史人文資源以及自然生態資源的整合,以文化休閑旅游,特別是原生態文化旅游推動旅游產業的轉型升級。
第三,針對各地傳統工藝美術產業普遍存在的問題,如經營模式粗放、產品結構單一、文化特色不明顯、產業規模不大、缺少知名品牌與龍頭企業等,應大力推動項目的集約型、品牌化開發,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杰出技藝、特色文化與現代產業經營理念的融合,強化非物質文化遺產開發項目的前端創意設計與后端營銷環節,打造傳統工藝美術的金字招牌。